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ic gastritis,以下简称CAG)患者的胃镜象和病理象特点,探讨CAG中医证型与胃镜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微观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28例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分类整理,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象、病理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此次研究共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60例,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年龄分布上,30岁以下发病率低,41~50岁发病率升高,51~60岁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者占全部病例的74.2%。病程分布于1~2年者居多。中医临床症状以胃脘痞闷最为多见。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五个证型,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胃镜象按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膜白相>血管透见>黏膜粗糙>颗粒增生。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胃阴不足型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腺体萎缩程度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萎缩>中度萎缩>重度萎缩,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经卡方检验,不同腺体萎缩程度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轻度和中度、轻度和重度、中度和重度之间的证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8例CAG患者肠上皮化生总体阳性率为56.3%,以轻度和中度肠化生多见,重度肠化生相对少见。各证型肠化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胃阴不足型和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和脾胃湿热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皮内瘤变总体阳性率为20.3%,以轻度为主,重度少见。各证型上皮内瘤变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后发现,胃络瘀阻型和肝胃不和型、胃络瘀阻型和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和肝胃不和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型最多见,肝胃不和型次之,胃络瘀阻型最少。2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胃阴不足型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3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4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以胃阴不足型最高,上皮内瘤变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