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书写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本对空间的重组与整合,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跨地域劳动力的主力军。从乡村空间进入城市空间,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特质面临变动、迷离甚至是消解。原有的文化认同在空间转换过程中发生改变,而制度等鸿沟使其难以成为城市人。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也不愿退回乡村,处于城乡的夹缝中,陷入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当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问题进入文学叙事,不仅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焦虑,同时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认同危机。本文在文化视域中立足文化身份维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文学叙事中的身份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当代文学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题材。鉴于纪实文学的特殊性,文章从写实性较强的纪实文学与虚构性较强的打工文学,推进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内涵阐释,探讨主题文本所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研究纪实文学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书写。大部分纪实文学主要书写了两种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苦难的诉说者与精神困顿的诠释者。生存苦难是精神困顿的诱因,本章依托纪实文学文本,通过新生代农民工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城市与乡村境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个体与群体身份认同的焦虑,进一步对城乡文化进行批判性审视与现代性反思,进而探讨纪实文学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解构与建构。第二章,打工文学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迷失。从写实性较强的纪实文学转入虚构性、想象性较强的打工文学,从客观的文化背景到作为环境中的主体。在归纳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的基础上,从打工小说及打工诗歌入手,分析面对空间转换过程中的城乡文化交流与碰撞,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身份缺失与认同危机。继而结合作为叙事主体的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言说方式,解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模式。第三章,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的文学实现:从文学到现实。本章通过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嬗变,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的文学实现。与此同时,借用艺术传播的相关图示,思考在文学语境中建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仿真模拟示教在留置PICC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15例置八PICC的患者,在以往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在技能培训中心用模具进行仿真模拟示教,指导患者预防导
<正>班主任工作烦杂而琐碎,难免会出差错,及时对工作中的错误进行反思,有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
文章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从定量角度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规范、引导,推进西部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0例入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0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18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标准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道气流受阻为主要特点。有害颗粒或气体刺激呼吸道、肺脏,而致长期异常炎症反应,逐渐演变为COPD。报道显示,在≥60岁群体中,COPD发生率为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