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内的城中村面临着空间的重构,祖辈生活在乡村生活环境中的原住民也面临着居住环境的质变,由政府统一安置入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之中。但是看得见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看不见的乡村邻里间的社会关系还在新的安置住区中延续。相对较为淡漠的传统城市住区居民,城中村原住民共同的生活背景与社会地位,相近的价值观、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户外活动时的行为习惯,让安置住区中的原住民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和更为亲密的邻里关系,也有着不同于城市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城中村安置住区的户外空间营造,需要适应原住民的这种邻里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之下的户外活动行为特征,保证城中村安置住区原住民户外邻里交往的效率。城中村原住民安置住区是一种城市住区形式,在建设中往往遵循着城市住区的各种手段与规范,但是城中村原住民安置住区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住区形式,居民构成的不同使安置住区的居民有着不同于传统城市住区居民的户外邻里交往空间需求。所以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调研问卷、行为观察、交流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安市内较有代表性的城中村原住民安置住区和非安置型城市住区进行调研、观察,对比两者居民在户外邻里交往活动中的行为差异,对城中村原住民户外活动时行为的特殊性加以分析,总结出基于现代城市住区格局之下,适合城中村原住民安置住区户外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由于安置类住区项目没有商业上的销售压力,商业开发价值也较为有限,所以开发者与建设方对于此类项目往往不够重视。很多的城中村安置住区户外环境中,空间领域性与私密性较弱,模式化的设计情况严重,公共设施布置不合理,设计及施工水平粗糙。这些都影响着住区的环境质量和原住民户外邻里交往活动时的效果。通过一对一的调查问卷、行为观察、交流访谈等方法,对比西安部分城中村安置住区原住民及城市商业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行为,作者发现,城中村安置住区原住民在户外邻里交往活动时,有着活动节奏缓慢、户外停留时间长、户外小群聚集数量多、邻里间互助性强、习惯在住宅单元前活动、棋牌类活动比例较高等特征,以及有着住区内举办宴席、文化演艺活动和集体乡土记忆的需求。这些特征与需求是城中村安置住区原住民不同于传统城市住区居民的主要特点。基于邻里交往的相关理论,城中村安置住区户外环境的常见问题,以及对城中村原住民户外邻里交往活动的特征总结,作者提出了针对城中村原住民安置住区户外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提供户外公共文化演艺等聚集场所、丰富住宅单元前活动空间、提供多个小群体的聚集空间、考虑空间的棋牌娱乐功能、考虑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考虑设置果蔬种植场地、展现村民集体记忆要素、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作者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研究与实施,达到促进城中村安置住区原住民户外邻里交往活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