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巨噬细胞与肋腺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86、CD206在正常腮腺组织和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观察CD86、CD206表达的差异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在肿瘤不同期别、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否合并脉管癌栓等因素下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巨噬细胞与MEC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为MEC的预后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并且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选取2000年1月至2016年4月之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存档病例资料完整MEC标本蜡块,经HE染色(HE staining)初筛组织中含有巨噬细胞的蜡块,并F4/80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阳性共60例,正常腮腺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MEC标本均为初治手术标本,术前未行放化疗。其中患者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4.27岁;男性22例,女性38例;按UICC临床分期:早期(Ⅰ+Ⅱ期)42例,晚期(Ⅲ+ⅣA)18例;高分化者45例,低分化者1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7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3例;有脉管瘤栓13例,无脉管瘤栓47例。在MEC组织及正常腮腺组织中分别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86、CD206表达情况,并且分析各指标表达情况与肿瘤分期、分化情况、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否合并脉管癌栓以及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分析。检验标准以P<0.05评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0在正常组织、早期及晚期MEC中均显色,其阳性染色部位主要位于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CD86在正常腮腺组织及MEC各个期别中均有表达,其阳性标本染色部位位于巨噬细胞细胞质,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CD206在上述组织中亦均有染色,阳性染色部位位于巨噬细胞细胞质,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部分巨噬细胞细胞膜也有染色,呈线性棕褐色。F4/80、CD86、CD206在ME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0%(57/60)、81.7%(49/60)、76.7%(46/60);在正常腮腺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80.0%(16/20)、35.0%(7/20);其中CD206在二者之间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6、CD20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CD86的阳性表达在肿瘤分期、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合并脉管癌栓相关(P<0.05),且主要为染色程度相关(P<0.05),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在上述组织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CD206的阳性表达情况也得到类似结论:CD206的染色程度与肿瘤分期、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合并脉管癌栓相关(P<0.05),而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与上述临床病例特性无关(P>0.05)。  统计结果显示:F4/80、CD86的阳性表达在MEC与正常腮腺组织之间类似,而CD206的阳性表达在MEC中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在正常腮腺组织及肿瘤的早期,CD86阳性表达率高于CD206,证明巨噬细胞以M1型为主;而晚期肿瘤,巨噬细胞则以M2型为主。且存在肿瘤期别晚、合并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分化程度差等预后不良因素的MEC中CD86的表达阳性率低下而CD206的表达阳性率较高。并且本研究发现CD86、CD206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细胞染色百分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细胞染色程度在肿瘤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等方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细胞染色百分比相似而染色程度不同,也证实巨噬细胞表型的可变性,同时存在M1、M2受体的表达,而M1、M2型巨噬细胞只是巨噬细胞活化的两个极端态。M2高表达可提示肿瘤临床预后不良,而M2型巨噬细胞也可成为治疗MEC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前言: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专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又称颅脑损伤或头部外伤。TBI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人。TB
目的:检测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2 homolog1, SIRT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组
目的:探究表观遗传调控基因UHRF1(泛素与PHD和环指域1,Ubiquitin-like with PHD and RING Finger domains1)调控免疫抑制性分子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的
目的:制备一种pH/还原双敏感介孔硅纳米粒子作为靶向、成像和搭载基因的通用载体平台  方法:在介孔硅纳米粒子(MSNs)表面通过双硫键修饰吡啶基团,利用吡啶基团与环糊精的主客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及其对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方法:   收集于盛京医院住院分娩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