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阿奎那既是中世纪重要的神学家,也是经院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对神学与哲学的深刻研究也使他成为了信仰与理性的调和者。在以柏拉图主义为主导思想的中世纪哲学传统下,阿奎那接纳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理性带入了神学思维之中,而其关于“人”的哲学思考与论述更是极富价值。本文试图以此为论题,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阿奎那的灵魂论作一些尽可能新的考察和批判性分析。本文对灵魂论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的灵魂的构成,人的灵魂的本性,灵魂的认知来源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首先,在对人的灵魂的构成及其能力的论述中,阿奎那主要从理智和欲望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在理智方面,阿奎那提出了理智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而人的认知由潜在状态最终到达现实状态的过程,也表明了人的灵魂中被动理智和能动理智两种能力的共同存在。在欲望方面,他将人的欲望区分为感觉欲望和理智欲望,并将意志定义为理智欲望。虽然他认同人最终的追求目标是上帝所代表的至善,但他同时提出了意志选择的不确定性,认为意志并不会必然地服从理智的判断。他还论述了灵魂脱离身体后的运作。他认为,此时的灵魂虽然仍具有理解的能力,但其理解的运作方式已与和身体结合时完全不同;并且,与建立在感性经验上的认知相比,此时的灵魂只能得到模糊的知识。在厘清人的灵魂的构成及其能力的基础上,阿奎那分析了人的灵魂的本性。他提出人的灵魂不同于上帝和天使,人的灵魂虽不会朽坏,但只有与身体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的诸项功能。对灵魂本性的认知也决定了阿奎那灵魂论的主要基调:既强调灵魂不朽,又重视人的整体性,即灵魂与身体结合的统一性。第三,关于灵魂的认知来源,阿奎那认为感性经验是理性知识的基础。在这里,他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强调知识是由感觉引起的,而感觉正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体的运作结果。最后,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阿奎那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是由灵魂和身体组合而成的复合实体,灵魂是身体的形式,而身体作为灵魂合宜的配置与个体化的因素,也决定了灵魂的多样性。阿奎那的灵魂论呈现信仰与理性并存的特质,一方面他主张对于上帝的追求是人不可动摇的最终归宿,对信仰的执着与忠诚决定了其灵魂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他也将人的认知的客观和能动性在其理论中凸显出来,这是其人学思想的合理与进步之处。此外,阿奎那的灵魂论还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其理论中对哲学中的“共相”问题、“意向性”问题的诠释与关注,对彼时及后世哲学家均有启示意义;而其对灵魂个体性和意志定义的独特论述也极具创见,值得后人深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