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脾益气方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治疗CAG具有代表性的协定方之一,临床疗效满意,前期实验数据显示健脾益气方对CAG模型大鼠成模有抑制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Wnt的经典通路,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有研究提示在慢性胃病中该通路呈异常活化状态,可能参与了 CAG的发病。本课题基于前期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基础,探讨健脾益气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及对CAG模型大鼠成模的影响。第一部分:理论研究概括综述了现代医学对CAG的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认为,现代医学在对CAG发病原因、病理演变等方面认识较为清晰,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改善胃黏膜萎缩、控制甚至逆转肠上皮化生尚缺乏特异性手段与方法。另从中医对CAG的病因认识、发病机理、辨证施治等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归纳认为,中医药对CAG的疗效具有一定优势,脾胃虚弱是CAG的病机基础,气滞、血瘀、湿热、毒邪是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法是CAG的基本治法,结合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灵活施治的优势所在。健脾益气法及其方药对CAG的疗效作用具有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药理学依椐。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成模过程中胃组织Wnt3a、β-catenin、GSK-3β和C-myc蛋白表达影响变化,探讨健脾益气方对胃黏膜萎缩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造模:MNNG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CAG大鼠模型。②分组及干预: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一般饲养)、模型组(0.9%Nacl)、阳性药组(叶酸3mg/Kg/d+替普瑞酮15mg/Kg/d)、健脾益气方低(1 1g/Kg/d)中(22g/Kg/d)高剂量组(44g/Kg/d),模型组22只,其余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予药物饲料(含0.03%雷尼替丁),采用自由饮水(含0.17mg/mlMNNG的纯净水),饥饱交替(饱食2天,饥饿1天)。③标本的采集:第11周后每2周处死3只模型组大鼠,开腹取出全胃,在胃窦、胃体、胃底处各取一小块胃组织,其余组织放置-8℃冰箱保存。④指标检测:一般情况观察;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状态;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Wnt3a、β-catenin、GSK-3β和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ImageJ软件对蛋白条带进行灰度分析。⑤统计学方法:SPSS17.0处理所得数据。结果:①一般情况:CAG模型大鼠从第2周开始各时间段体重较其他组轻,活动度减少,喜群聚,饮食量下降。②病理组织学变化:第15周模型成功,病理示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出现大量空隙,伴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大鼠胃黏膜见肠上皮化生,第19周实验结束,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的大鼠增多。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对造模大鼠一般情况和病理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比之下,低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病理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其他干预组弱。阳性药组和中剂量组胃黏膜结构比较清晰,上皮细胞排列较低剂量组规整,黏膜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高剂量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整,接近与空白组。③各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A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Wnt3a、β-catenin和C-myc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增加,GSK-3β基因蛋白表达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4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GSK-3β均呈表达增加、Wnt3a、β-catenin均呈下降趋势(P<0.05)。C.GSK-3β表达4组药物干预组间比较,以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表达增加最为明显,分别与其余3干预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组次之,与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药物干预后,Wnt3a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健脾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显示出剂量依赖,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蛋白在4干预组表达亦减少,以高剂量组表达减少最显著,与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剂量组次之,其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阳性药组(P<0.05)。C-myc蛋白在4干预组的表达亦呈降低趋势,低剂量组降低不明显,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方能下调CAG大鼠成模过程中胃组织中Wnt3a、β-catenin和C-myc蛋白的表达,上调GSK-3β蛋白水平,并影响胃黏膜萎缩的形成。分析认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发病的抑制作用与该方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本研究为解释中医复方对CAG的防治作用提供一定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