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蜂(Hymenopteran parasitoid)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们在全球生物的营养关系网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许多种类对农林业经济害虫的自然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种的准确鉴定对寄生蜂的生物学研究以及进一步的生物防治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因寄生蜂种类繁多,体型微小、形态多种多样、以及受到寄主的种类、物种的地理分布位置、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给分类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对常见寄生蜂进行准确的鉴定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还需要制作玻片对一些显微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这就要求我们寻求一个新的方法来更加有效的寄生蜂进行快速的准确鉴定。因此,寄生蜂的分类急需结合分子学方法和手段以帮助分类学的发展。 目前,利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或COXI)作为标志物种的条形码(barcodes),利用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实现对物种的分类鉴定。尽管DNA条形码也受到隐存种、近缘种、祖先多型现象、Wolbachia感染、基因深入等多个因素的制约,但大量的事实证明它的鉴定能力和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同时,DNA条形码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昆虫分类的发展,并已在昆虫中多个类群的研究中得以应用,膜翅目是其中研究应用最多的类群之一。 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初步探究DNA条形码在寄生蜂的应用情况: 1)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寄生蜂鉴定中的应用:大豆蚜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寄生大豆蚜的寄生蜂种类较多且传统的形态学手段难以鉴定。我们对在北京、河南、辽宁以及黑龙江等地大豆田中采集的大豆蚜中羽化的寄生蜂,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分类,共鉴定出11个形态种。随后对从11个形态种样本中选取131头标本获取28S(D2区域)和COI序列进行ABGD分析、NJ树拓扑结构与遗传距离比较分析、与NCBI和BOLD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结合形态和相关信息进一步的推断,结果显示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很好的将寄生蜂区分开来,种间的遗传距离要明显大于种内的遗传变异,共鉴定出有5个科的10个属15种寄生蜂。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为生物防治中寄生蜂及其他天敌的作用和稳定性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 2) DNA条形码在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 Mercet中的应用研究:阔柄跳小蜂属是跳小蜂科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一个属,是许多经济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常用于生物防治中。属内的形态特征较为保守,用于分类的一些特征又难以测量和评估,难以准确鉴定。此外,随着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发展,单独使用COI基因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本研究选取了37个形态种的303头标本获取28S和COI基因序列进行ABGD、GMYC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出有57种阔柄跳小蜂。同时发现28S基因对近缘种和隐存种的分辨能力不够,但能很好的体现物种间的系统关系;COI基因则与之相反,具有很强的物种辨别能力,但不能准确的体现物种间的系统关系,然而基因的联合使用则具兼具二者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