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气虚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传统的切开融合内固定术因其暴露清楚、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在围手术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术前神经根受压迫的时间长短;术中对神经根的牵拉、软组织的剥离损伤以及对骨结构的破坏;术后炎症反应、血肿形成及个体对疼痛耐受的差异等,以致腰椎术后出现疼痛的概率高达20%,术后残留疼痛症状不容忽视[1]。腰椎术后疼痛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负担,对其术后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术后残余腰腿痛症状,临床上最常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NSAIDs),但是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导致的胃肠道风险不容忽视[2]。目前临床上对术后疼痛的处理以保守治疗为主,而中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及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受手术损伤、术中失血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症状,同时手术治疗易损伤经脉,致经络气血瘀滞,所以术后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型。既往文献报道中医治疗腰椎术后气虚血瘀型疼痛主要是从益气活血角度出发,方剂常选择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组成中均是以黄芪为君药,重在补脾气。但是较少有研究补肝肾之气在腰椎术后疼痛的治疗作用,由于在术后腰痛脏腑辨证病变部位在肾,病理以虚为本瘀为标,并与督脉相关,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为主兼以祛瘀为原则,故采用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中记载的名方三圣汤,该方有三味温性药物组成,分别为杜仲、白术、山茱萸,同时佐以鸡血藤、苏木、牛膝,达到温补肝肾、益气化瘀的治疗目的。本研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融合内固定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用三圣汤加味,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试验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进行评分统计,观察三圣汤加味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型疼痛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腰椎术后疼痛提供临床依据。同时,网络药理学作为中药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可以把药物与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加以抽象,形成生物网络。借助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三圣汤加味和术后疼痛的药物—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核心药物成分,进而解析其作用机制。目的:通过观察三圣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气虚血瘀型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三圣汤加味治疗LDH术后疼痛的机理,促进腰椎术后快速康复,为中药治疗腰椎术后疼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9至2021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科的住院病人。将符合研究的64例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研究病例分成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营养神经、消水肿、功能锻炼和护理等,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三圣汤加味,该方由生杜仲、白术、山茱萸、鸡血藤、苏木、牛膝组成。水煎煮,1袋/次,2次/日,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连续服用两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四个时间节点进行数据采集,观察VAS评分、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检索TCMSP数据库平台,建立三圣汤加味中杜仲、白术、山茱萸、鸡血藤、苏木、牛膝的化合物库,利用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整合疼痛的相关作用靶点数据集,利用Draw Venn Diagram在线绘图平台对药物靶点及疾病靶点数据集进行交集映射,获得三圣汤加味与疼痛的交集靶点后录入string数据库,获得三圣汤加味治疗LDH术后疼痛的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最后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入组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融合节段、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VA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3.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圣汤加味中有效化合物成分77个,如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等,主要基因靶点包括ALB、TP53、TNF、PTGS2等,共52个,涉及对有毒物质反应、血液循环、营养状态、膜筏、核膜、转录因子、蛋白质偶联胺受体活性、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抗氧化活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富集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GMP-PKG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等。结论:(1)本研究强调术后温补肝肾的重要性,表明LDH术后疼痛部分病机是肝肾气虚而致血瘀,治疗以“温补肝肾兼以祛瘀”为基本原则,丰富了腰椎术后疼痛辨证论治的内涵。(2)口服三圣汤加味在改善术后腰椎疼痛程度较常规治疗更为明显,疗效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网络药理学揭示了三圣汤加味治疗LDH术后疼痛的化学成分和基因靶点,明确了三圣汤加味在抗炎止痛、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为三圣汤加味治疗LDH术后疼痛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病。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并发症多且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在全球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报道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按估算,我国现患高血压人数约为3亿,平均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的数目可达到1000万。虽然目前国内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
唐时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期寻长寿无恙,对医学大为关注,官方与民间盛行抄录医方。唐中期以后,战乱纷扰,社会动荡,唐及唐以前的医学文献几乎散佚无存,致后世研究唐代的医学发展近乎陷入无米断炊的境地。故唐代散佚医书佚文对于研究唐代医学发展和成就均是十分珍贵的稀缺资料。《极要方》为亡佚医籍,是《医心方》主要引用文献之一,也是一部临床实用的综合性经验方书,除诸科病证及治方外,还包括药物理论及
基于生物力学角度领域,Pope提出脊柱失稳的概念,是指在脊柱生理载重下椎体与椎体间发生了异常活动或变形。在Pope学者的认识基础上,White等人提出临床的脊柱失稳的学术观点,认为临床上的脊柱失稳是在椎体与椎体间的异常位移同时又引起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颈椎的结构功能退化,导致患者在生理状态下椎节过度或异常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失稳一般分为上颈椎失稳和下颈椎失稳。上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是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纂的《温热经纬》是一部有关温热病的注释著作,全书13万余字,共五卷,主要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热病指南集》《疫疹一得》等著作。本次研究选择《续修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本论文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笔者分别对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古籍进行了调查,从《温热经纬》的版本、体例
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
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
[目的]1.明确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2.探究体重指数(肥胖)及腰围(腹型肥胖)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3.分析中医证素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和仪器测量,以病历报告表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对17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调查。通过OGTT试验检测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得到血糖曲线下面积
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当前社会亟需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可降低病残及死亡率,最终能够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因此,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老年养生典籍的思想与方法,结合现状,提出针对现代老年人的养生方案,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目的基于《老老恒言》,以“顺时养生”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社区人群问卷
背景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多发病之一,表现为突发风团疹伴瘙痒,时起时消,一般会在24h内消退,恢复皮肤的正常状态。荨麻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往往发病较急,若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6周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需要长期服药以及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甚至引起焦虑、抑郁,降低睡眠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本病患病率
研究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指上臂肱骨与肩关节盂相邻一端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03%,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60岁以上成年人。伴随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逐年显著攀升。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明确指示某种方案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有文献报道称约4/5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疗法主要有三角巾悬吊、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甩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