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弧氧化膜的镁合金“智能”修复膜层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保护膜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应用广泛的金属腐蚀防护途径。但是膜层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缺陷,往往会导致金属基体出现严重的局部腐蚀。为避免此类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自修复“智能”膜层的概念,设想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膜层可以自发、主动地修复服役过程中出现的损伤或缺陷。向膜层中直接添加缓蚀剂是获得此类修复膜层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然而该种方法常会导致缓蚀剂在膜层中分散性差,甚至由于与膜层相互作用导致缓蚀剂失效。因此,研究者转而又开发出一套将缓蚀剂封装于“容器”中使用的工艺,当腐蚀导致外界环境产生变化(如pH改变或存在侵蚀性离子等)时,封装于“容器”中的缓蚀剂被触发释放,以达到缓蚀效果。此类“智能”防护体系的核心是封装“容器”的构建,层状双羟基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因其具有优良的离子交换能力而被广泛地作为“纳米容器”研究使用。特别是将LDHs膜层与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膜层相结合的技术已成为目前“智能”修复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一方面,在MAO膜层上构筑LDHs可以封闭MAO膜层的孔洞,可进一步提高膜层对金属基体的防护效果。另一方面,LDHs可以作为“纳米容器”存储、释放缓蚀剂。该技术若能适宜于镁合金主动防护,必将极大地促进镁合金的发展应用。
  本文充分结合MAO膜层与LDHs膜层的优势,探索在MAO膜层上构建LDHs的可能性,研究不同电压、不同电解液下形成MAO膜层及不同水热处理溶液对后续LDHs生长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键“准则”指导根据不同性能需求,优化膜层制备工艺。为进一步提升膜层性能,还进行了MAO/LDHs复合膜层的缓蚀剂负载及稀土改性研究。
  首先研究了在不同电压下形成的MAO膜层对后续LDHs原位生长的影响。实验选用不同的氧化电压,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不同性质(如不同成分、结构和形貌)的MAO膜层。进一步研究了LDHs在MAO膜层上原位生长的过程。结果发现,水热处理过程中MAO膜层的水合溶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膜层的性质,尤其是膜层的结构和厚度。当水热处理低电压(150V或200V)下形成MAO膜层时,MAO膜层完全溶解,最终膜层呈单层结构;而当水热处理较高电压(250V、300V或350V)下形成MAO膜层时,MAO膜层不能完全溶解,最终膜层呈双层结构。此外,最终所有膜层的厚度均明显增加,其中最厚可达18μm。耐蚀性能测试表明,由于LDHs与尖晶石的协同防护作用,在350V电压下形成的MAO膜层上构建LDHs后,其复合膜层的耐蚀性能最优。
  进一步明确了微弧氧化电解液和水热处理溶液在LDHs生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具体做法是通过在不同电解液(铝酸盐基、磷酸盐基或硅酸盐基)中电解,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不同成分MAO膜层。然后在三种不同溶液(去离子水、硝酸钠或硝酸铝溶液)中水热处理上述MAO样品,以此原位制备LDHs。结果显示由于Mg2SiO4相较稳定,与铝酸基和磷酸基MAO膜层比较,在硅酸基MAO膜层上很难形成LDHs。耐蚀性能测试显示,含Al3+的水热处理溶液对磷酸盐和硅酸盐型MAO膜层的综合耐蚀性能提高有积极影响,对铝酸盐型MAO膜层水热处理后膜层耐蚀性能影响不大。
  基于LDHs层间离子可交换特性,系统地筛选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可以被负载到MAO/LDHs复合膜层的有效镁合金缓蚀剂。实验选用了12种无机或有机缓蚀剂,采用了不同的离子交换反应条件,包括不同pH的缓蚀剂溶液(7,9或11),不同的水热温度(50℃或90℃),不同的反应时间(7h,24h或48h)。离子交换反应后,利用XRD技术对缓蚀剂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被负载到层间进行了筛选,并根据缓蚀效率对可被负载的缓蚀剂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被磷酸钠、2,5-吡啶二甲酸和草酸钾一水合物修饰的MAO/LDHs样品展现出较好的耐蚀性能。通过SEM,EDS和XRD表征方法分别对负载这三种缓蚀剂的膜层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最后,在经Ce盐改性的MAO膜层上制备出了负载磷酸根的LDHs复合膜层。该复合膜层制备步骤如下:(i)采用Ce盐封闭处理MAO膜层,随后通过水热处理的方法在其膜层上构建LDHs;(ii)通过离子交换反应,负载磷酸根插层离子。最终得到的复合膜层经XRD,XPS,FT-IR,SEM,EDS和GDOES表征,发现其主要由LDHs/Mg(OH)2/CeO2/Ce(OH)3相组成,且表面Ce元素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现象。耐蚀性能及微区电化学测试显示,由于稀土阳离子和插层阴离子缓蚀剂的协同防护作用,经改性后的复合膜层拥有最优异的腐蚀防护性能及自修复性能。
其他文献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在向大自然学习,而人类对于超疏水现象的研究则源自于植物表面的自清洁性能。受到自然的启发,例如荷叶,蝴蝶的翅膀,都能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近些年来,研究、构造、制备超疏水材料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现如今,超疏水表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多方面息息相关。
  现有的制备超疏水铜网的方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表面微纳米结构不能很好的控制;步骤较多,操作不易,容易造成废液污染等,所以本研究采用高速、低温、低污染的射频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改变沉积氛围温度来一步
镁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性能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金属材料之一。绝对强度较低、塑性较差是影响镁合金应用的一大瓶颈。晶粒超细化已证明是一种能显著提升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但高压扭转、等径通道挤压、累积叠轧、多向锻造等剧烈变形工艺,工艺复杂、成本高、在很多情况下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制备大尺寸镁合金产品。因此,研究和发展传统工艺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对扩大镁合金应用极其重要。
  在本工作中,基于含Mn镁合金良好的“固溶强化增塑”和低温成形的特点,结合热力学计算,
水淬粒化高炉矿渣(简称矿渣)是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由其制成的AAS水泥生产能耗低,因此矿渣的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矿渣作为碱矿渣水泥(AAS)的主要固态分散相,研究其在液相环境中的解离行为有利于深入了解矿渣在AAS中的水化机理,实现AAS水化硬化性能调控。
  本文采用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不同液相环境中(纯水和NaOH溶液)矿渣玻璃体结构的解离动力学过程,探明水化温度(5℃、20℃、40℃)、矿渣化学组成及储存环境相对湿度(RH33%、RH59%、RH95%,20℃
先进高强钢的应用对于改善汽车的安全性、节能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为代表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拥有更高的强度、更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钒(V)是我国攀西地区一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提升钢的力学性能作用明显。目前,V微合金化对Q&P组织、性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通过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观察和测试,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V微合金化Q&P钢的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V对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影响、V的强化机制以及V的碳化物的析出规律。本文的
ZTA陶瓷是一种由氧化锆增韧的氧化铝陶瓷,它不但具有硬度高、高温抗氧化性以及耐磨性好等性质,还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泵组件、切削刀具等方面。但是由于陶瓷本身硬度较大,不能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制成复杂形状,而且粘接方式得到的接头又不具有很好的高温强度,因此考虑采用钎焊方式进行连接。空气反应钎焊不同于真空钎焊,它具有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空气反应钎焊的方式,利用Ag-CuO钎料连接了ZTA陶瓷,并且利用添加硼酸铝晶须的方式改善了接头力学性能。
  首先研究了工艺参数、钎料成
Al-Mg-Si合金由于密度低、成形性好、耐腐蚀性优异以及经烤漆后的最终强度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AA6014合金板材因其优良的翻边性能和良好的吸能性能成为冲制汽车覆盖件的重要选材。然而,在覆盖件的实际制备中还存在翻边开裂和烘烤强度不足等问题。本论文设计了四种不同Mg和Si含量的AA6014合金,研究了合金主元素Mg和Si的含量、热处理工艺(自然时效NA、预时效PA/T4P、人工时效T6P)对AA6014合金板材微观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翻边性能的影响,为设计兼具高强度和优异翻边性能的汽车用铝合金板材
传统翻孔工艺因需要专用工装而难以满足快速、高效的薄壁零件翻孔需要。此外,实际工程应用中还常常遇到许多形状复杂的曲面翻孔零件,采用传统翻孔方法的加工难度很大。利用渐进翻孔的柔性成形工艺不仅可以节省模具费用,还能够完成特殊形状的曲面翻孔,目前已有一些实际应用,但现有渐进成形还存在制件形状单一、加工精度不高以及流程复杂等问题,同时对曲面复杂翻孔也缺乏深入认识。
  为此,本文对渐进成形工艺在曲面翻孔成形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以期掌握变形的相关规律。其中,研究了曲面翻孔的预制孔几何尺寸计算方法;以圆管、方管以
镁合金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极高的工程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现实生活中结构材料必然服役于循环载荷加载环境,但传统镁合金的强基面织构使其拉压不对称,降低其疲劳寿命。而稀土镁合金则可弱化基面织构,提高其疲劳性能。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决定其宏观力学性能表现。因此,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稀土镁合金疲劳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变,既是研究其疲劳损伤机理的前提,也是研发新型高疲劳寿命镁合金的基础,极具学术研究与实际生产意义。
  本文以纯Mg及Mg-3Y合金铸锭作
高放废液是核反应堆乏燃料后处理流程排放的具有腐蚀性的强酸性废液,其中包含了乏燃料中的大部分放射性,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和生物毒性,是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中的焦点问题。目前的高放废液固化技术均以固化后的最终地质处置为目标,但高放废液在事故情景下面临重大的核泄露风险,其应急固化问题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应急固化作为一种极端情景下的技术预案,要求设备简单、工艺成熟、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耗能低、固化迅速
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但较差的耐蚀性能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提高其耐蚀性能是镁合金的研究热点之一。合金化处理能有效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关于各种合金元素对镁合金微观组织和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均被大量报道。但合金元素的大量添加往往会增加镁合金的生产成本,并且可能还会对镁合金的其它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微量合金元素的添加也能有效改善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和耐蚀性能,并且采用微合金化技术还有利于降低镁合金的生产成本。因此,研究微合金化对镁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