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旋转(LVrot)和左室扭转(LVtw)的运动特点,分析其与常规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左室整体同步性运动,结合ROC曲线初步探讨其评价DCM的应用价值。方法扩张型心肌病组:选取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1995年在采纳WHO/ISFC报告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的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35~76)岁,平均(54.7±11.8)岁,经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综合诊断为DCM。正常对照组:选取年龄匹配的26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0~73)岁,平均(52.3±9.4)岁,全部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排除高血压、瓣膜病、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者。所有病例均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两组病例分别经胸采集标准短轴左室心尖位、心底位的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图像并存储,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对左室旋转和扭转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心尖位旋转角度峰值、心底位旋转角度峰值、左室扭转峰值及其相应达峰时间。根据ROC曲线获得界值。结果①DCM患者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尖位逆时针旋转和心底位顺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正常人扭转运动也主要表现为心尖位逆时针旋转和心底位顺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左室心尖位旋转角度峰值、心底位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室扭转峰值均显著减低(P均<0.001)。③DCM患者心尖位旋转角度峰值(peak apical rotation,PAR)、左室扭转峰值(peak twist,Ptw)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正相关(r=0.640和0.617,P均<0.05)。④DCM组患者心尖位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晚于心底位旋转角度达峰时间,两者达峰时间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左室心尖位旋转角度峰值和左室扭转峰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和0.886,对应界值分别为3.98°和8.57°,检测扩张型心肌病的敏感度为88.5%、88.5%,特异度80.5%、88.5%。心底位旋转角度峰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152,小于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DCM在短轴方向表现为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减低及整体运动不同步的特点,应用STI技术可无创评估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的特点。②DCM患者PAR、Ptw减低显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PAR、Ptw与常规左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呈正相关。③左室心尖位和心底位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是否一致可作为评价左室整体同步性运动指标之一。④ST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左室扭转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