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确诊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共12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心血瘀阻组45例、痰浊闭阻组36例、气滞心胸组19例、气阴两虚组21例、寒凝心脉组2例、心肾阴虚组2例、心肾阳虚组1例,因寒凝心脉组、心肾阴虚组、心肾阳虚组未收集到足够的样本,故仅对心血瘀阻组、痰浊闭阻组、气滞心胸组、气阴两虚组四组共121份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统计研究。详细询问病史,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家族史、吸烟史,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运用IBM 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显示:(1)综合分析CMVD患者中各危险因素的占比,其中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等因素占比较大,排序为: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舒张压>冠心病家族史>D-二聚体>BMI>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2)在年龄、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性别方面,心血瘀阻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痰浊闭阻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在血压方面,痰浊闭阻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均为四组中最高,且与心血瘀阻组、气滞心胸组的收缩压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体重指数BMI方面,BMI均值的排序为:痰浊闭阻组>气滞心胸组>心血瘀阻组>气阴两虚组,痰浊闭阻证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6)在总胆固醇TC方面,TC均值的排序为:心血瘀阻组>痰浊闭阻组>气阴两虚组>气滞心胸组,心血瘀阻组与气滞心胸组和气阴两虚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LDL-C均值的排序为:心血瘀阻组>痰浊闭阻组>气阴两虚组>气滞心胸组,心血瘀阻组与气滞心胸组、气阴两虚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气阴两虚组的均值均为四组中最高,且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在C反应蛋白方面,四组均值排序为:心血瘀阻组>气阴两虚组>痰浊闭阻组>气滞心胸组,气滞心胸组与心血瘀阻组和气阴两虚组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瘀阻证相关的危险因素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痰浊闭阻证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性别,气阴两虚证相关的危险因素是糖化血红蛋白。 结论:(1)CMVD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在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参与其中;(2)在CMVD各中医证型中,心血瘀阻组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痰浊闭阻组中患者以男性居多,且与体重、肥胖、BMI相关,气阴两虚组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3)CMVD患者应强化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这一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为根据不同中医证型CMVD患者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