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与其相邻的省份,东有江苏、东北有山东、西北有河南、西南有湖北、南有江西、东南有浙江。安徽省境内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之间、皖南三个自然区域。其中沿淮及江淮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土地肥沃,雨量充足,特别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适宜原始人类生存和繁衍。且这里是南北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中间地带,文化因素非常丰富。在旧石器时代就发现有和县猿人、巢县智人和巢县长岗旧石器地点群,在枞阳等地也有零星的旧石器出土。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更是分布着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是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密集的地区。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较为密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这一地区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取得了突破。目前为止,先后确立有七类新石器文化遗存。潜山薛家岗遗址自1979年以来先后经过了六次发掘,同时,还发掘或试掘了潜山县天宁寨,望江县汪洋庙,太湖县王家墩、何家凸,怀宁县杨家嘴、黄龙,岳西县祠堂岗等遗址。由于此类遗址的文化面貌有鲜明的特点,有一群典型的器物群,颇具地方特征,又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周围邻近地区的原始文化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据此,提出“薛家岗文化”的名称。这一考古文化,现在已被大多数考古学界人士所承认,并引起重视,对其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又加深了人们对薛家岗文化的认识。1981年至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宿松县黄鳝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其出土遗物与薛家岗遗址的有较大的区别,而其年代又与薛家岗一期文化遗存大致相当。我赞成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定远县侯家寨遗址,是目前我省江淮地区发现的一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和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发掘。其中以侯家寨下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组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陶器组合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代表了安徽沿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即“侯家寨类型”。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安徽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源与流,以及各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1983年、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了肥西古埂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存约与大汶口中期相当,晚期遗存属于龙山时期,在时代上两者之间有较大的间隔。我们把侯家寨上层和古埂下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古埂—侯家寨类型”。1986年、1991年春和1992年秋蚌埠市博物馆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该遗址具有一组区别于其它诸文化的器物群,在淮河中游地区早中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典型性,是淮河中游地区自生的早中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代表。所以将双墩这个具有典型性内涵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双墩文化”。发掘过的同类遗址还有怀远双古堆(下层)、淮南小孙岗、凤台县峡山口遗址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6月、十一月、1998年秋、2000年10月对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共发掘面积2675平方米,发现墓葬44座。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玉器,其中大批精美的玉器,特别引人注目。于2007年5月又进行第五次发掘。此遗存的文化性质,发掘简报认为它是江淮地区土著民族古淮夷族的文化遗存,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江淮地区龙山时期文化遗存发现较多,遍布江淮各地。这类遗存主要有薛家岗遗址第六期,古埂(晚期文化上层),含山大城墩第二期文化,肥东吴大墩等。在沿淮及江淮地区发现的七类原始文化中,双墩文化、侯家寨类型应为早期文化;古埂—侯家寨类型、黄鳝嘴类型、薛家岗文化、凌家滩类型为中期文化;江淮龙山时期文化为晚期文化。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有质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基本代表了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原始文化发展的线索。同时这七类原始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地区原始文化地影响,彼此互相接触、发生碰撞,并最终趋于融合。因此,纵观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面貌,它应是以地方性为主体,以过渡性为客体的一支具有自身发展体系的原始文化。通过对各遗址的发掘及其文化面貌的揭露,我们也可以发现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各遗址的文明因素很发达,有利于促进文明化进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