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受控于他者的主体——浅谈翻译的主体间性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译者的主体性缺乏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受到遮蔽。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逐渐凸现,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视到得以确认,直到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在凸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时,也应该清楚意识到译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受到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限制的。现代阐释学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活动不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分析了翻译界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认为目前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关注还不够,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第一章回顾了译者的历史地位,分析了译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主体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创造性、目的性和背叛性。 第二章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过分张扬带来的弊端。译者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主体,而是受他者制约的主体。他者包括作者、读者。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受作者主体性、读者主体性的影响的。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第三章借助阐释学中的重要概念,结合实际个案,对作者与译者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指出作者和译者作为主体有各自的前理解。译文中既包含有原作者的声音也有译者的声音;既有译者与原作者的共鸣部分,也有译者不同于原作者的地方。译文中隐含了一种“复调”声音。而要使复调之声越小,共鸣之声越大,译者就要缩小与原作者的审美距离,达到与原作者视域的最佳融合。 第四章理论结合实例,继续讨论目的语读者的作用,指出译本的最后生成当然离不开读者的参与。通过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译者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时译者会迎合读者的视域,调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并会带来重译;有时译者试图通过相应的方式向读者灌输自己的思想,影响读者的视域。 结论部分强调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焦点元素,具有中心作用。只有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和谐互动,才能为我们带来“忠实”的译本。无论如何,应该说译本其实就是原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问的产物。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西方哲学家通常把这一转变称为“语言转向”,有人把它形容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转向”构成了当代哲学的一般特征,而语
中文属于表意文字,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文字在语码系统上的显著差异给中国二语初学者的学习英语带来了极大困难。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母语
在学习者个人因素当中,年龄与动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家与教育家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儿童与成人的二语习得进行了对比实验与研究,主要是集中
课程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以二元论(物质和意识)世界
《间谍》是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后期的一部政治小说。《间谍》以1894年2月15日发生在伦敦格林威治公园的一起真实爆炸案为背景。康拉德将故事的主要事件设计成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无处不在。中英文化中存在大量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究其根源,这些惯用句大多都包含有专门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