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译者的主体性缺乏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受到遮蔽。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逐渐凸现,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视到得以确认,直到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在凸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时,也应该清楚意识到译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受到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限制的。现代阐释学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活动不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分析了翻译界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认为目前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关注还不够,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第一章回顾了译者的历史地位,分析了译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主体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创造性、目的性和背叛性。
第二章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过分张扬带来的弊端。译者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主体,而是受他者制约的主体。他者包括作者、读者。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受作者主体性、读者主体性的影响的。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第三章借助阐释学中的重要概念,结合实际个案,对作者与译者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指出作者和译者作为主体有各自的前理解。译文中既包含有原作者的声音也有译者的声音;既有译者与原作者的共鸣部分,也有译者不同于原作者的地方。译文中隐含了一种“复调”声音。而要使复调之声越小,共鸣之声越大,译者就要缩小与原作者的审美距离,达到与原作者视域的最佳融合。
第四章理论结合实例,继续讨论目的语读者的作用,指出译本的最后生成当然离不开读者的参与。通过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译者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时译者会迎合读者的视域,调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并会带来重译;有时译者试图通过相应的方式向读者灌输自己的思想,影响读者的视域。
结论部分强调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焦点元素,具有中心作用。只有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和谐互动,才能为我们带来“忠实”的译本。无论如何,应该说译本其实就是原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问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