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治疗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病例622例,根据有否高危因素,将这622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低危组与高危组的一般情况相比较;术前宫腔镜下诊刮和传统诊刮相比较,并分析术前与术后病理及分级的一致性和腹腔冲洗液情况;使用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CA125、CA19-9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关系;将617例切除卵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有否卵巢转移两组,探索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 结果: 与高危组比较,低危组更多见于未绝经和年龄≤40岁的患者,而伴有恶性家族肿瘤史少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分段诊刮相比,宫腔镜下诊刮与术后病理、分级的一致性更高(P<0.05),而腹腔冲洗液结果无差异(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和CA19-9水平能够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宫外转移(Az=0.792,Se=66.72% Sp=82.21%; Az=0.734,Se=61.94%,Sp=84.73%);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外周血 CA125和CA199水平是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绝经与是否有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早期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与保留卵巢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宫腔镜下诊刮安全且优于传统诊刮;对于未绝经或年龄≤40岁的患者,在宫腔镜下诊刮明确其病理和分级,CA125和 CA19-9正常排除宫外转移者,多可考虑保留生殖或内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