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典经济学理论对人们的判断和决策进行研究时,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是一直以来最稳定的发现。过度自信虽然是非理性因素,但是具有适应性作用。因为个体通过认知自己所有的一些良好品格方面优于他人,而在一些不良品质上不如他人的错觉,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欺骗是过度自信行为的一种信号显示机制,它有利于个体被发现,从而使得个体在资源争夺博弈中提高期望收益与适应性。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相关信息的搜寻、加工和处理基础上(Feldman,1988),当决策出现在人与人之间,即出现了博弈行为。经典投资博弈任务作为可以探究收益的工具被本文使用。有文献指出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会导致经济效率损失,根据该观点,本文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作为研究的关键变量,同时采用静态和动态的投资方式,模拟现实投资环境,探究大学生主体出现过度自信时的收益状况。本文将信息类型引入实验,通过两个不同情境,即静态情境和动态情境下研究了两种不同过度自信类型的被试在进行投资任务时的收益差异,探讨了不同博弈情景条件下,过度自信和信息类型的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究也有助于理解不同过度自信水平的大学生在收益偏好,对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预实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验证了过度自信的存在。实验一采用静态情景下投资博弈范式,探究不同过度自信状态和不同信息状态对投资博弈任务收益的影响。实验二采用在动态情景下的投资博弈范式下,探究不同过度自信状态和不同信息状态对投资博弈任务收益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预实验验证了在积极反馈条件下,被试会稳定出现过度自信特征:而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被试会出现非过度自信特征。(2)在静态情境中,过度自信被试的收益大于非过度自信被试的收益。但是在不同信息类型条件下,两者收益没有差异。(3)在动态情境中,在不同信息类型的条件下,过度自信被试的收益大于非过度自信被试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