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危险因素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从而为危险因素的筛查及预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方法本研究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的12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筛选出首次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254例,分析危险因素在性别及不同年龄组别间的分布差异,并与NEMC-PCR研究相比较。结果(1) 254例患者中男性171例,女性83例;平均(65.0±14.8)岁,其中≤45岁24例(9.4%),>45岁230例(90.6%)。(2)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与NEMC-PCR相比,高血压、高血脂在本研究中较常见,而吸烟、冠心病及心脏疾病则相反。(3)后循环男性梗死患者较女性更常伴有高血脂(36.9% vs 21.9%,P<0.05)、吸烟(38.5% vs 1.6%,P<0.001)、饮酒(21.3% vs 0%,P<0.001),而冠心病则在女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29.7% vs 14.8%,P<0.05)。(4)>45岁后循环梗死患者较≤45岁患者更常伴有高血压(79.4% vs 38.1%,P<0.001)、糖尿病(37.0% vs 4.8%,P<0.05)。结论(1)国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与西方人存在一定的差异。(2)危险因素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的分布具有性别及年龄差异,因此危险因素的筛查及预防要根据性别及年龄而有所针对性。第二部分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目的阐述国人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特点。方法根据MRI,从25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筛选出具有后循环梗死灶的186例患者;参照NEMC-PCR研究,将后循环梗死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及远段梗死。结果(1)远段梗死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梗死部位(53.2%),其次是中段(30.6%)及近段(23.1%)。(2)多发性梗死约占后循环梗死的25.3%,其中以远段、近段及中段合并远段最常见。(3)延髓梗死多为孤立性病变,合并同侧小脑近段梗死并不常见。小脑梗死以近段最为常见,其次是远段和中段。PCA区域梗死中,PCA皮层支梗死最常见,其次是PCA深穿支梗死和PCA皮层支合并PCA深穿支梗死。结论国人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与西方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病变状况,初步探讨国人后循环血管病变特点及与国外的异同。方法采用以DSA为主(82.7%),包括MRA、CTA、TCD及颈部血管超声等方法检查血管。将后循环血管分为颅外段及颅内段,将管腔狭窄≥50%定义为闭塞性病变。分析后循环血管病变分布在性别、年龄分组(≤45,>45)及不同梗死部位间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MRI分析后循环闭塞性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血管病变最常见的病因(95.7%),未发现有动脉夹层。(2)后循环血管病变以颅外段病变为主(51.1%),且96.7%为V1段病变;其次是颅内段(32.3%),颅外段合并颅内则为16.5%。(3)后循环单支孤立性的闭塞性血管病变较弥散性病变常见(64.7% vs 35.7%)。(4)高血压(OR=4.549,P<0.001)、男性患者(OR=3.665,P<0.001)、后循环TIA或梗死前有TIA表现(OR=3.480,P<0.001)是ECV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近段延髓梗死(OR=8.775,P<0.001)、男性患者(OR=4.248,P<0.05)是ICV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前循环颅内段闭塞性血管病变(OR=4.696,P<0.05)、糖尿病(OR=3.771,P<0.05)是B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ECVA闭塞性病变(OR=6.460,P<0.001)是后循环血管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起始部附近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ECVA闭塞性病变(OR=3.037,P<0.05)及高血压(OR=2.905,P<0.05)是后循环血管病变合并肾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5)男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较女性更常伴有ECVA(65.3% vs 36.8%,P<0.05)、ICVA(21.4% vs 5.3%,P<0.05)及肾动脉(18.8% vs 7.0%,P<0.05)的闭塞性血管病变。>45梗死患者较≤45患者更常伴有ECVA(33.6% vs 10.0%,P<0.05)闭塞性病变,而ICVA(13.4% vs 35.0%,P<0.05)则相反。(6)延髓梗死常伴有同侧ICVA病变。小脑梗死常伴有ECVA病变,其中近段小脑梗死,除ECVA外,也常伴有同侧ICVA病变。ECVA及BA是桥脑梗死常伴有的血管病变。ECVA及ICVA是PCA区域梗死常伴有的血管病变。结论(1)国人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与西方人相比存在差异。(2)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病变分布因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为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第四部分后循环梗死机制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为临床的病因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参考TOAST分型将后循环梗死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其中不明原因包括未查明原因、多种原因和未给予相关检查3亚型。但为和NEMC-PCR研究进行比较以及在随后的具体分析中,则参照NEMC-PCR,细分出动脉源性栓塞的诊断,同时将心源性栓塞、动脉源性栓塞及心源性栓塞合并动脉源性栓塞的患者统归于栓塞分型。随后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在性别、年龄分组(≤45,>45)及不同梗死部位间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及MRI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参照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后循环TIA或梗死前有TIA发作(OR=4.748,P<0.05)、颈内动脉起始部位闭塞性病变(OR=2.990,P<0.05)及男性(OR=2.763,P<0.05)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OR=4.302,P<0.05)、糖尿病(OR=2.092,P<0.05)是小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发性梗死(OR=4.283,P<0.05)、女性(OR=4.022,P<0.05)是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45岁则是其他原因(OR=7.268,P<0.05)及未查明原因(OR=16.100,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2)参照NEMC-PCR诊断标准,栓塞则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病因(50.0%),其中动脉源性栓塞较心源性栓塞常见(23.1% vs 21.0%),且ECVA是最常见的动脉源性栓子来源(75%)。(3)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39.4% vs 18.8%,P<0.05)、动脉源性栓塞(29.5% vs 10.9%,P<0.05)在男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而心源性栓塞则在女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35.9% vs 13.1%,P<0.001)。(4)其他原因(19.0%vs 2.4%,P<0.05)及未查明原因(33.3% vs 10.3%,P<0.05)在≤45岁梗死患者中较>45岁患者常见。(5)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延髓梗死最常见的机制。小脑梗死最常见的机制是栓塞,且以心源性栓塞为主。栓塞和BA及其分支病变是桥脑梗死的常见机制。PCA区域梗死中,除孤立的PCA深穿支梗死以小血管病变最常见外,PCA皮层支梗死及PCA皮层支合并深穿支梗死均以栓塞机制为主,且动脉源性栓塞较心源性栓塞常见。结论(1)参照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如参照NEMC-PCR诊断标准,则栓塞成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病因。(2)后循环梗死机制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3)后循环梗死机制因梗死部位及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对于后循环梗死患者,应尽可能的完善各项检查,尤其是心脏超声检查。如患者≤45岁,则要注意对少见原因的筛查。
其他文献
自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以来,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影响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常出现大幅震荡,伴随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效性,有必要进一
高二学年是学生高中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而生物课又是学生完成初中生物学习,间隔两年后又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阶段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四毒清防治内毒素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LPS组、四毒清防治组和四毒清组,用水(0.2mL/10gBW)或四毒清(1000g/L,0.2mL/10gBW)
针对如何一次性安全有效地消除复杂、多层群布采空区对矿山生产的制约,根据空25群的地质赋存及特点,确定了安全顶板厚度,采用切割孔爆破,诱导上下层采空区间的隔板塌落,运用S
本文将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中生界油气藏与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残余地层分布、沉积体系,油气源、输导体系和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联系起来,综合研究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指出
回纥(回鹘)是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7-8世纪时,建立了漠北回纥汗国,开始以独立的、具有较强大军事力量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登上历史舞台
自主式移动机器人在移动的过程中,常会面临无法预测的环境变化,如何有效地发现障碍物并实现安全避障成了一个热点问题。基于自制的四轮移动小车,以ATMEL公司的8位单片机AT89C
该文通过对英语应用文体翻译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思维习惯不同、语法及词汇拼写错误、语言使用不当等中式英语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各种应用文体所采取的不同翻译方
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目标的日益复杂促进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生产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对输入速度模型的
教材始终是对外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本论文试图全面考察杨寄洲的《汉语教程》对各语言点的解释。本文重点探讨了与教材中列出的语言点相关的研究新成果,并思考教材的解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