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NP1-Vi-NP2句式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汉语NP1-Vi-NP2句式(Chinese NP1-Vi-NP2 construction)。具体地说,本文所研究的汉语NP1-Vi-NP2句式主要包括汉语存现句和领主属宾句。主要目的是解释该结构中动词的特性和宾语的格问题,以及该结构的生成机制等问题。对于存现句和领主属宾句中动词的性质,普遍接受的看法是其为非宾格动词。本文也采纳这一观点,认为汉语存现句和领主属宾句中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非宾格动词被认为只能指派一个域内论元,然而在汉语NP1-Vi-NP2句式中却有两个论元,这显然不符合动词论元结构的要求,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此外,根据Burzio原则,非宾格动词不能授宾格,而格过滤器规定,有语音形式的名词(组)必须有格。如何解释名词词组的授格机制?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势和不足。第三章提出了假设:汉语NP1-Vi-NP2句式中的动态助词“了”“着”“过”跟英语屈折短语IP中的I功能类似,都可以体现句子的时态,因此汉语NP1-Vi-NP2句式中的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可以为其补足语中的名词赋格。第四章论证第三章的假设,证明动态助词“了”“着”“过”可以表时态,由此解释汉语NP1-Vi-NP2句式中非宾格动词后面名词的格问题,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该结构的生成机制。
其他文献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贯穿整个哲学和语言学历史的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一争论发端于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857-1913)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
贵州地处西南,封闭落后,各方面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但在周西成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3年里,他大力整顿贵州教育,如整改教育行政机构、改编中小学及创办贵州大学等,这些
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及监测数据分析真空度、排水板插板深度、孔隙水压力、位移等在预压过程中地基土变形特征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瓯江口新近吹填的软粘土其水平影响范
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教师教育叙事,旨在通过“写”隐含教育问题的真实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的。本文主
本论文主要通过解释地震剖面、编制平衡剖面以及结合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以盆地构造解析为主要思路,从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太行山及其东麓盆地中—新生代不同
С.И.Ожегов《俄语详解词典》是一部在俄罗斯和国外都享有盛名的词典,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几百万册。本文简要介绍该词典诸多版本之间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和差异,以及与词
目的探讨P2RX7基因的五个位点(rs2230911,rs208294,rs435309,rs1718119和rs375114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波地区汉族男性原发性痛风发病和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男性原发
我国薄煤层含量约占煤炭总含量的20%左右[30],如何有效地开采这些资源是许多矿井尤其是衰老矿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对于高瓦斯矿井来说,开采薄煤层还可以作为主采煤层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