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I系统的构建与气候和土质特征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关于CRI系统的构建研究大多集中于北方地区,而针对在南方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的气候和土质特征下的CRI系统鲜有报道。本论文针对三峡库区的气候及土质特征,重点考察了紫色土、黄壤、河砂、黄砂、土砂混合、陶粒、卵石等七种介质和干湿交替、植物、通气管三种复氧方式,研究在三峡库区CRI系统的构建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性能。通过七种介质的清水渗透性试验并分析其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承托层介质陶粒与卵石和初步筛选得到处理层介质黄砂、紫色土、土砂混合;采用污水渗透性试验及分析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确定了处理层介质为紫色土或土砂混合;通过各配置的渗透系数初步计算确定系统的平均理论水力负荷,本研究水力负荷可从各配置的最小值0.08m3/ m2·d开始逐步提升;通过介质的清污水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确定系统的配水时间为1天,通过介质给水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确定系统的落干时间分别为2天,3天,4天。以系统的复氧速率为研究对象,考察湿干比、植物、通气管这三种复氧方式对CRI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配水与落干交替是系统复氧的主要形式,系统最优的复氧组合为干湿交替+种植美人蕉。采用本文优选的紫色土-陶粒-卵石CRI系统进行了处理生活污水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10m3/ m2·d,湿干比1d:3d条件下,CRI系统出水除TN略有超标外,COD、NH4+-N、TP平均出水浓度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的要求。论文还结合CRI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性能试验结果,以及与《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中相关参数的比较分析,考察CRI系统在三峡库区小城镇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三峡库区小城镇应用CRI系统具有一次投资少、管理方便、节能、美观、经济等优势。得到适合三峡库区气候和土质特征的运行控制参数:进水SS限制浓度为50~70mg/L、采用紫色土作为处理层时土床厚度为70~120cm、水力负荷为0.08~0.12 m3/ m2·d、湿干比为1d:4d~1d:2d。本论文提出的以渗透系数和给水度初步确定CRI系统土床配置和水力负荷、配水时间、落干时间的方法对构建CRI系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土地处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