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有其优势。对小儿遗尿病理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发扬这一优势。中医对小儿遗尿病机的认识,主要是“肾气未充”。肾气未充,因而小儿遗尿虚寒证表现突出,古今认识基本一致。中医认为,发育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盈的过程,所以,“肾气未充”即“肾气充盈迟缓”,表现为发育迟缓。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病理机制的探索,仍在不断拓展中,近年研究尤为活跃。探讨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病理的认识与发育迟缓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医对小儿遗尿的病机认识。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的病理认识与发育迟缓的关系。1很高的自愈率,以及自愈率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高,提示小儿遗尿的主要病理是机体发育迟缓1.1小儿遗尿有很高的自愈率,且自愈率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高1.2很高的自愈率,以及自愈率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高,提示小儿遗尿的主要病理是机体发育迟缓正常儿童5周岁以前可有夜间遗尿,5周岁后消失,包括不易被诱发重新遗尿。与正常儿童比较,绝大多数小儿遗尿患者仅表现为夜间遗尿的消失时间延后,包括5周岁后易被诱发重新遗尿。所以,绝大多数小儿遗尿患者的病理是发育迟缓。2小儿遗尿时,以大脑皮层抑制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为发育迟缓2.1小儿遗尿时,大脑皮层抑制改变的直接论述2.2小儿遗尿时,大脑皮层抑制改变的症状表现——深睡深睡是大脑皮层抑制的典型表现,也是小儿遗尿的主要症状:①小儿遗尿患者多见睡眠明显加深。②小儿遗尿患者的睡眠深度与遗尿程度正相关,与疗效负相关。③所以,有的小儿遗尿诊断标准将深睡列入诊断依据。④所以,不少小儿遗尿诊断需要评价睡眠深度。⑤所以,甚至有将睡眠深度与遗尿程度或疗效整合成一个标准。⑥部分小儿遗尿诱因的内在机制是加深睡眠(睡在过软和过暖的床上。日间活动量大或劳累。精神紧张)。⑦遗尿症主要见于小儿也是因为小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优势,睡眠深。⑧遗尿主要发生于睡眠周期的深睡阶段。⑨睡眠愈深,夜间尿比重愈低。⑩睡眠愈深,肾阳不足愈甚。2.3小儿遗尿时,大脑皮层抑制改变的脑电表现——慢波活动增强频率低的脑电波(慢波)相关于较低层次的中枢。小儿遗尿患者慢波活动增强。2.4小儿遗尿时,诱发电位试验表现为神经中枢、特别是高级神经中枢传导速度减慢2.5小儿遗尿时,以大脑皮层抑制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为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从低级到高级、大脑皮层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所以,小儿遗尿时,大脑皮层抑制改变突出,诱发电位试验表现为神经中枢、特别是高级神经中枢传导速度减慢,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3小儿遗尿时,隐性脊柱裂改变为发育迟缓3.1小儿遗尿患者隐性脊柱裂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3.2小儿遗尿时,隐性脊柱裂改变为发育迟缓4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为发育迟缓4.1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1)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2)部分小儿遗尿诱因的内在机制是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寒冷、听水声)。4.2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为发育迟缓大脑皮层和交感神经是机体发育上高层次功能的代表。当大脑皮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应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所以,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为发育迟缓。5小儿遗尿时,以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为代表的尿动力学改变为发育迟缓5.1小儿遗尿时,尿动力学发生以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为代表的改变。5.2小儿遗尿时,以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为代表的尿动力学改变为发育迟缓。以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为代表的尿动力学异常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缓解。所以,小儿遗尿时的尿动力学改变为发育迟缓。6对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多数研究和观点不支持遗尿由隐性脊柱裂造成6.1对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部分研究和观点支持遗尿由隐性脊柱裂造成6.2对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多数研究和观点不支持遗尿由隐性脊柱裂造成:①伴与不伴隐性脊柱裂与遗尿有无、遗尿程度相关性不强。②非手术疗法对伴隐性脊柱裂的小儿遗尿也有较好疗效。③手术纠正隐性脊柱裂相关病理,对小儿遗尿却疗效不佳。④不支持遗尿由隐性脊柱裂造成的直接论述。6.3综合以上资料,可以认为:(1)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部分患儿遗尿确由隐性脊柱裂造成,但对大多数患儿来说,遗尿的发生与隐性脊柱裂无明显关系。(2)即使遗尿不由隐性脊柱裂造成,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与不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比较,遗尿程度可以较重、非手术疗法的疗效可以略差。这是因为遗尿的主要病理是机体整体发育迟缓,而伴隐性脊柱裂者与不伴者比较,显然发育更为迟缓一些7结论7.1在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病理的认识与发育迟缓的关系上,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由于(1)很高的白愈率,以及自愈率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高,提示小儿遗尿的主要病理是机体发育迟缓。(2)小儿遗尿时,以大脑皮层抑制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为发育迟缓。(3)小儿遗尿时,隐性脊柱裂改变为发育迟缓。(4)小儿遗尿时,抗利尿激素失去夜间分泌高峰为发育迟缓。(5)小儿遗尿时,以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为代表的尿动力学改变为发育迟缓。(6)小儿遗尿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和隐性脊柱裂反映的发育迟缓为机体整体发育迟缓。(7)对伴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多数研究和观点不支持遗尿由隐性脊柱裂造成。所以,小儿遗尿的主要病理是机体整体发育迟缓。而不是因于机体某个或部分功能的改变。7.2结论(1)这一结果说明,从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病理认识的角度看,中医对小儿遗尿主要病机的“肾气未充”认识,是正确的。(2)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的病理认识,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中医有关小儿遗尿的“肾气未充”病机。7.3创新点和意义(1)系统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的病理认识,探讨中医对小儿遗尿的病机认识。(2)系统探讨现代医学有关小儿遗尿病理的认识与发育迟缓的关系。(3)有助于在现代医学病理认识的背景下,把握中医对小儿遗尿的正确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