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FDM超宽带系统自适应增强技术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和便携式数据存储、处理设备不断涌现,设备之间可靠、即时、便捷的互联成为日益迫切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这种即时的数据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需要在十米左右的范围内传输数百兆,乃至上吉比特的数据,比如HDTV。出于对便捷性的考虑,人们更关注采用无线的方式实现这种数据传输,而目前的无线传输技术(Wi-Fi,蓝牙等)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由于可以以极大的带宽提供极高的数据速率,并且设备尺寸小,功耗低,成为高速无线个域网(WPAN)的备选方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超宽带技术基于时域窄脉冲技术,然而FCC发布超宽带频带规范时并没有限定调制方式,因此产生了多种实现方案。其中WiMedia联盟提出的基于OFDM技术的MB-OFDM方案,频谱配置灵活,易于适应不同地区的频谱规范,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目前MB-OFDM方案已经完成了最初版本的标准制定,由于MB-OFDM方案最初目标是取代有线的USB传输,设定的最高数据率为480Mb/s,不足以支持HDTV等高质量的多媒体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本文主要考虑采用自适应传输以及与多天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系统性能的方案,主要完成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按照WiMedia联盟制定的标准搭建了MB-OFDM系统的仿真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自适应传输机制得到了自适应的MB-OFDM系统仿真平台。2.考虑到超宽带系统的传输环境以及FCC对超宽带系统发射功率的严格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误码率最小的自适应比特分配算法,仿真表明采用该算法的自适应MB-OFDM系统与固定传输方式的MB-OFDM系统相比在10-4的误比特率时有至少2dB的增益,并且性能改善随着速率的增大而增加。在这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特分配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又得到了一种简化算法,两种算法的性能仿真对比表明简化算法在降低了复杂度的同时没有带来太大的性能损失。3.在MB-OFDM系统中加入了多天线传输结构,建立了采用Alamouti发送分集系统以及空间复用的MB-OFDM系统,并分别在这两种系统下通过仿真比较了采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比特分配算法的自适应多天线系统与固定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性能。结果显示在误码率为10-4时,速率为480Mb/s的Alamouti发送分集系统采用自适应传输能够获得大约2dB的信噪比增益。在MIMO空间复用系统中,自适应传输对性能的提升更加显著,在480Mb/s时能达到10dB以上。
其他文献
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具备自组织特征的新型宽带网络结构。节点采用定向天线收发信号可以有效增大空分复用度和网络吞吐量,并获得更大的节点单跳传输距离,减少数据转发跳数,降
物理层网络编码(PNC)作为一种新颖的中继传输技术,在频谱效率和吞吐量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关于PNC的研究大多假设两个用户节点发送的符号在中继处完全对齐,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通过各类集成化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以自组织网络方式传送到监控终端。协作分集技术
DVB-H标准以DVB-T为基础,是为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完整的DVB-H系统包括物理层、链路层以及业务信息。DVB-H在链路层使用了以下
文本信息隐藏是信息隐藏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分析XML文档语法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的基于XML语言的文本信息隐藏方法,利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利用属性和子元
智能手机平台包括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服务中间件、图形用户界面引擎、应用程序框架和软件开发包。下一代智能手机平台的发展趋势是服务化、网络化和开放化。本平台基于Linux
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以其高传输速率、高分辨率和低功耗等优点,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脉冲超宽带技术在传输理论、性能和分析方法等方面
基于MPEG运动矢量行车障碍检测算法,根据视频码流中运动矢量特点对车辆前方危险障碍物进行检测。作为一种直接在压缩域内进行障碍检测的算法,外界环境干扰、系统自身噪声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