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制衡、成本粘性与企业创新投入

来源 :新疆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科学技术革命已然来临。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至关重要的力量,创新能力的强弱更是代表国家综合实力与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发展以创新为主的企业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推进经济实力与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限制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反映在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时公司治理对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如公司规模、高管特征、企业治理机制及管理层激励等。客观方面,主要反映在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时的财务管理安排,比如企业的融资方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并且在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过程中还要面临研发投资不足和融资约束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创业板上市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成本粘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对成本粘性进行有效控制是增加创新投入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不仅能够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因成本粘性现象产生的闲置资源、有效的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创业板上市企业关注较高的成本粘性为出发点,研究成本粘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而以股权制衡为调节变量对创新投入驱动因素进行补充,从而使管理者能有效地利用成本粘性,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在选择样本方面,本文以2011-2016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成本粘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成本粘性在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从整体上来看,在区分成本粘性与反成本粘性后,发现成本粘性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而反成本粘性则降低了企业创新投入;第三,股权制衡对成本粘性与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有促进作用,管理层在进行研发创新决策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的研究贡献有以下三点:第一,对不同性质的成本粘性做界定,并分别对不同性质的成本粘性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加深了对于成本粘性这一现象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充分利用成本粘性现象,对闲置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公司长远发展也有积极意义。第三,丰富了成本粘性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为企业通过管理成本增加企业创新投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应对全球面暖的气候趋势,国际社会出台了多项关于降低碳排放量的公约与规定,并积极引导碳交易的开展。在此背景下,碳信息披露也日益受到企业,政府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光学薄膜是现代光学的重要分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而减反射膜是光学薄膜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光学镀层之一,从太阳能的硅电池到摄像机的镜头、从橱窗到仪表防护板,减反射膜
从研究“95后”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着手,并从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剖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最后以学校教育为着力点,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科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气短及胸闷等,并且进一步发展会并发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疾病[1-2]。另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思想解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加快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从那时起,公共事务
全球能源消耗特别是化石燃料消耗促进了利用生物技术将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生物燃料和生物产品,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关于木质纤维素的应用研发,科学家普遍认为其关键在于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村民自治的核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村民委员会选举开始步入健康的轨道。
对网络欺诈的控制、打击和甄别教育,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一直都是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对网络欺诈的打击措施主要依赖专项打击活动和政策层面的控制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多屏时代,对影视制作行业而言,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冲击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影视剧行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收视群体,一部影视剧的受众高达几亿。其次,我国影视剧的播放量世界第一,我国绝大多数影视剧都在黄金时段播出。最后,我国影视剧生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17年我国影视剧生产量310部,共1.3万集,国内现有获得影视剧生产甲级许可证机构近
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潮,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中国早期进步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