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历来被视为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考试活动之一。从考生个体角度来看,高考是决定其将来能否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找到心仪工作、赚取满意酬劳的最重要渠道,进而是中国家庭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优路径;从国家与社会角度来看,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最合适的形式,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所需的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也能通过大学教育的教化功能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高考能够较为公正有效地运行下去,使高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就是高考以及高考制度的存在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历经波折,在不断改革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前进,力求为国家与社会公平选才、科学选才。以时间为考察线索,可以一窥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路径,并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5年为我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高考制度处于国家统一规划安排的阶段,并受一定政治因素影响;1966-1976年高考在“文革”影响下转而以推荐制的形式存在,缺乏规范考试程序的高考无力再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1977年至今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下我国高考制度的全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高考改革始终以公平科学为准绳,在考试科学化、考核多元化、评价人本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改革旨在以更合理的考试标准、更科学的选拔方式、更多元的考试内容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功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高考改革只在浙沪两地实现了第一次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还存在讨论空间。一方面,新高考改革涉及内容广泛,在高考测试制度、高考管理制度、高考录取制度三个子制度上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在推动制度本身变革的同时,还对与其直接相关的高中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目前阶段新高考改革在内容方面的实施意涵,并且全面探讨其对高中与高校的利弊影响,进而在分析当前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未来路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制度分析理论为分析工具,首先介绍了我国新高考改革的背景、目标与价值取向,随后介绍新高考改革在测试制度、管理制度与录取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并对其在高中与高校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从价值导向、高考制度改革、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校招生与教学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分析,以期从制度视角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完善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