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t--小柳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不同疾病分期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表现,评估OCTA定量测量指标在VKH诊断、随诊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从定性方面描述不同疾病分期VKH患者的OCTA表现,包括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光学反射性质以及血管形态的改变等;从定量方面探索不同分期VKH患者眼底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视网膜及脉络膜各毛细血管层血管密度、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等测量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并行OCTA检查的VKH患者。仔细回顾入选患者的病历并收集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等在内的详细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3个疾病期:急性期、慢性静止期和慢性前节炎症复发期。OCTA图像均由AngioVue(Optovue公司,Fremont,加州,美国)采集并用内置分析软件1.0和2.0版本进行分析。定量描述资料包括图像质量分级、分层准确程度、视网膜脱离与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流空灶、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同心圆样皱褶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定量指标包括FAZ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脉络膜毛细血管(choroidal capillary,CC)层血流密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F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统计学分析采用Windows系统的SPSS22.0软件(IBM公司)。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10人(219眼),平均年龄41.8岁。共采集OCTA图像829幅,Q5及以上质量级750幅(90.47%)。急性期、慢性静止期、和慢性前节炎症复发期的OCTA图像分别来自53人(105眼)、92人(181眼)和26人(47眼)。定性方面,与传统OCT比较,OCTA特征性的表现为脉络膜低灌注、脉络膜流空灶(4.11%)、DCP同心圆样皱褶(1.37%)以及继发性CNV(3.65%)的血管形态。定量测量方面:VKH患者FAZ面积为0.33±0.12mm2,SCP、DCP和CC层血流密度分别为46.79%±4.58%,48.40%±4.78%和66.11%±2.21%,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31±0.09mm2,48.33%±2.85%,53.19%±2.91%和66.89%±1.28%;VKH患者FRT和SFCT分别为254.63±95.73和357.89±168.1μm,对照组分别为246±16.10和244.31±73.69μm。除FAZ面积外,VKH患者所有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45例至少在两个不同疾病分期接受OCTA检查的患者,发现病程中有前节炎症复发的慢性期患者的各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显著低于无前节炎症复发的慢性期患者(SCP、DCP和CC的差值分别为-3.02%±0.34%、-2.84%±0.41%和-1.37%±0.17%,P均=0.000),而SFCT则显著高于后者(差值为32.62±11.45μm,p=0.005)。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纳入所有患者还是纳入45例具有跨分期OCTA数据的患者,DCP血流密度在各个疾病分期中均与logMAR BCVA呈高度负相关(r值:-0.184至-0.647;P值:0.000至0.036)。但是在20例同时有慢性静止期和慢性前节炎症复发期的OCTA数据的患者中,分析显示SCP、DCP、CC和SFCT均和前节炎症复发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VKH的OCTA表现包括脉络膜低灌注、脉络膜流空灶、DCP同心圆样皱褶等;OCTA能直观地显示继发性CNV的形态及动态变化。与正常对照相比,VKH患者在不同的疾病分期均出现显著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提示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障碍是VKH普遍存在的眼底病理生理学改变,且各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的程度与前节炎症复发和视力预后相关,尤其是DCP血流密度,可能可以作为疾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从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活动出发,在设计层面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探讨,并对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知识管理的流程和各个阶段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