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分三大部分,分别论述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及其超越语言局限性的理论与实践.一、庄子论语言的局限性;庄子认为"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作衍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超越于具体的万物之上,是抽象的存在."道"一旦用语言来表述就会失真.对于体道来说,语言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语言的运用是个人的行为,表这个人的体验,而人由于受时空、成心的限制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知,如果强不知以为知而喋喋不休,势必造成对道的遮蔽.二、庄子超越语言局限性的理论成果;针对语言的局限性,庄子力图超越,其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修辞原则;庄子认为"自然"既是"道"的特征,又是获"道"的最佳方式.(二)"言无言";出于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庄子》中多次提到"无言"的理论,启发人们重视沉默的作用.他认为语言表达主体应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前提下言而知足,该虚则虚,该实则实,亦言亦默,道物之极.(三)"得意忘言";庄子认为立言的目的是为了达意,有了语言,不一定就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备,所以要达意,不能仅仅依靠语言,而应全身心地投入到说写的行动中,不要因为对语言的雕琢而影响抒情达意,在听读的过程中也要以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为主,不拘泥于语言的表层语意,而要透过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真知灼见、思想感情及会话含义.三、庄子超越语言局限性的实践策略;《庄子》一书就实践了上述语言思想."以寓言为广"就是提供大量具有感性形态的客观物象,让人们从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以适应"道"的广延性.庄子的"寓言"既不是指作为文学作品体裁的寓言,也不仅指那些借此喻彼、寄托了劝谕或讽刺意义的短小的故事,而是包含比喻、类比、象征、引用等在内的多种修辞手法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