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食物消费支出逐步增加,食物消费结构日趋优化,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村地区食物消费和营养表现出了诸多独有的发展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在大量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食物消费支出、食物消费结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四个方面,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城乡间、地区间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的差距和差异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将当前我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的特征总结归纳为“两高三低”,即高谷物膳食模式、高自给率、低发展均衡度、低社会化程度、低层次消费结构。影响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论文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诸方面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认为经济因素是主要决定因素,收入和价格对农村居民的食物需求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与我国食物营养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得出当前农村居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优质动物性食物消费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蛋白质摄入量和优质蛋白比重偏低上。论文运用固定弹性需求函数模型,对主要食物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粮食和蔬菜需求量对收入和价格的变化不敏感,而动物性食物尤其是蛋类、肉类和水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均较高。时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也表明,未来10年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会持续下降,蔬菜也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肉、蛋、奶的消费量将会继续增加,与食物营养目标的差距将逐步缩小。由此得出,我国农村居民的营养状况将会继续得到改善,但同时应避免出现由于营养失衡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营养改善的目的出发,对如何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健全食物消费市场、保障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