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目前继心脑血管及肿瘤疾病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带给患者的极大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属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血糖水平。目前市售降糖药品种众多,且进口药物价格昂贵,因此对于众多普通糖尿病患者而言,选择一种有效、安全且廉价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格列吡嗪系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通过与B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使K+通道关闭,膜电位改变,Ca2+通道开启,胞内液Ca2+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降低。与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相比,其具有更强的B细胞选择性结合能力,使用剂量较小,降低了低血糖、粒细胞减少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率。格列吡嗪属于难溶性药物,其体内吸收良好,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格列毗嗪为研究对象,通过处方工艺研究制备了格列吡嗪片剂。目前,市场上同类制剂繁多,辅料及生产工艺等因素可直接影响格列吡嗪片在人体内释药;如释药过快,易导致血糖浓度过低;反之,释药过慢则降血糖效果不佳。因此通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比较自制制剂与市售制剂的内在品质。本文研究了格列吡嗪的各种理化性质,建立摇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格列吡嗪的油水分配系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吡嗪的平衡溶解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格列吡嗪的电离常数。方法学考察证明所用方法准确可靠,且方便快捷。各理化性质的确定为制剂的处方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格列吡嗪在大鼠的小肠中的吸收特征。离体肠吸收试验结果表明,格列吡嗪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四个肠段的表观渗透系数均较高,属完全吸收类药物,但不同肠断的渗透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空肠的通透性最好;增溶剂可提高格列吡嗪的吸收;肠营养液的pH值对格列吡嗪的肠吸收有显著影响,pH低于药物的pKa时,药物主要以分子型存在,使得透过量显著增加。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并确定格列吡嗪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比较不同溶出介质中自制格列吡嗪片与市售片的溶出度。结果表明自制片和市售片的体外溶出基本相同;影响因素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格列吡嗪片稳定性良好。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格列吡嗪的浓度。以市售格列吡嗪片为参比制剂,通过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自制片和市售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max分别为381.14±111.76 ng·mL-1和362.07±101.55ng·mL-1,Tmax分别为2.5±1.36 h和3.69±1.94 h,T1/2分别为4.21±2.02 h和5.08±2.60 h,梯形法计算AUC0-24分别为2118.17±635.21 ng·h·mL-1和2216.13±766.44 ng·h·mL-1,AUC0→∞分别为2363.84±651.60 ng·h·mL-1和2368.10±913.72 ng·h·mL-1。以AUC0-24计算,自制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77±27.10%。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自制片与市售片的AUC0-24比值90%置信区间为93.8-114.9%,Cmax比值的90%置信区间为92.3-121.1%, AUC0-∞北值的90%置信区间为88.9-108.6%,两制剂生物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