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曝气生物滤池脱氮研究

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以球形轻质陶粒滤料作为生物载体,通过试验,对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陶粒为滤料,影响曝气生物滤池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气水比、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和填料层高度等。对于填料层总高度为1.5 m的上向流式曝气生物滤池,降解COD的最佳填料层高度在从底部起至80 cm处;NH3-N去除的最佳床层高度在距低部80-120 cm处;由于进水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反应器的反冲洗周期较长,两周反冲洗一次可保证出水水质。在水力负荷为1m/h,气水比为3∶1的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和NH3-N的效果良好。通过对滤池沿程污染物的测定,底部以碳化细菌为主,接近中部位置硝化细菌占优势。  通过对滤料表面的生物膜进行电镜扫描可知,滤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含有杆菌、球菌、丝状菌等菌种,滤柱底部生物膜较厚,其上部的则较薄,硝酸菌是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种。滤料表面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明显呈梯形分布,从进水端到出水端,分别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曝气生物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滤柱下部及中部部分,这种现象同滤料表面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沿程分布趋势是相一致的。  短程硝化滤池中,在设定温度为30℃,控制DO的浓度为2-4 mg/L的条件下,挂膜完成后NO2--N实现了很好的积累,且NO2--N的浓度随滤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不同pH值对NO2--N累积的影响得出, pH应值保持在8.0-8.5之间。通过接种挂膜法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挂膜的速度较快。稳定运行期间碳源不足会造成脱氮不完全,引起NO2--N的积累,其次,NO和pH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滤池联合运行后,NH3-N的去除效果很好,保持在90%以上。在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出水中TN浓度较高,其存在形态以NO2-N为主。在添加了外碳源乙酸钠之后,TN的去除效果立即达到了80%以上。在此实验中,投加的C/N比为3∶1, COD的出水浓度在15 mg/L一下,表明投加比实际可行。  通过本实验的方法对二级出水低浓度污水进行处理,可有效的降低污水的中的NH3-N含量并且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脱除水中的氮物质,并达到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中的电厂循环冷去系统补充水标准中对氮的要求。
其他文献
自动在线监测方法和仪器是现代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控制的关键基础。自动滴定测量仪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在线测量仪器,其开发及应用是国内废水生物处理领域亟待填补的空白。论文开发了一套自动滴定测量系统,并与实验室之前开发的混合呼吸测量仪进行集成,形成一种新型呼吸-滴定测量仪。设计多种试验对仪器性能进行了充分测试,并在实验室SBR反应器实现生物短程脱氮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中进行了应用,得到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1
期刊
NaA型分子筛膜是沸石分子筛膜的一种,孔径为0.4.1nm,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此,在分离H2、N2、CO2等小分子气体和渗透蒸发脱除有机物中水的应用方面有很好的前景,成为分离膜研究
期刊
动物发声的器官是怎么进化来的?为什么不同的动物,发声方式大不同?  追本溯源——  拥有“喉咙”的鱼  众所周知,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都是依靠喉咙来发出声音的。然而喉咙这一生理器官却并非在生命起源之初就存在。事实上,大约在4亿年前,广袤的海洋中出现了一种“另类”的鱼,它就是最早拥有“喉咙”的肺鱼。  肺鱼的幼体酷似蝌蚪,腹部长有吸盘,成年鱼的双鳍就像两条黑色的小细腿,能够支撑它们在水中“行走”。而这
期刊
A1-Mg2Si原位内生复合材料,作为新…类颗粒增损超轻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耐磨、耐高温、良好的铸造性能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影响、制约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成为本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济南市是山东
矿产资源开发是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项目具有施工期长,影响范围大,生态破坏显著并且不易恢复,生态工程投资大并且涉及面广,生态恢复效果在短时间不易评价等特点
电致变色器件,在“灵巧窗”、防炫目镜和信息显示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透射型电致变色器件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本文以当前研究的热点电致变色“灵巧窗”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透射型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和特点,提出将V2O5进行复合改性,并作为器件的离子存储层材料。在提高V2O5的离子存储能力的同时,改善其光学调制特性,为电致变色“灵巧窗”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