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目前,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相关概念辨析,法律制度改善,市场失灵研究,管理员队伍监管,社会监督,农田环境保护,消费者行为引导等方面,但从政策执行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在国内较少。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管、评估、终结等各个环节中,政策执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桥梁,是检验公共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来说,只有各项政策都得到很好的执行,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才能有利于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笔者将研究视野锁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本文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主线,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四个方面,解释中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为什么在执行中容易走样。政策目标难以度量、政策不完备、生产者犯错等等,给了执行者扭曲政策、谋取利益的机会。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导论主要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理论。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通过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理论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第一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政策的综述,找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和激励政策不足的偏差,并提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体系的途径。第二章分析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存在执行机构之间的融合度差、执行者认知差异以及利益驱动等问题,提出通过大部制改革,加强部门间的协调。第三章分析政策的目标群体,由于生产者的“理性经济人”特性和分散经营,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了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度低,必须提高生产者的组织水平,提高政策的宣传力度等。第四章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提出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