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人物志》审美观念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t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末魏初刘劭的《人物志》是对汉代察举实践的理论总结,具有系统的逻辑体系,《人物志》也包含着刘劭对人物审美重心变化的认识。就“人”的审美来讲,在先秦,主要为政治上的王道、霸道、无为等主张服务,个体的差异性被忽略,而人的个性处于被隐蔽的状态,因此审美集中表现在少数出类拔萃者的主观精神上;到了汉末,刘劭在宇宙生成理论、官吏察举实践的基础上,借鉴阴阳五行学说与“气化”美学思想,实现对各家思想的融合与创新,故刘劭的《人物志》对于审美而言,审美重心由先秦对道德的关注转为对才性的关注,进而对人“风韵神味”的审美关注。在这个转化中,人的个性被重视,人的自身成为审美的对象。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是对刘劭及《人物志》的简单概述以及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共三章分别论述《人物志》的审美观念,结语是对研究的总结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绪论主要介绍刘劭及《人物志》,首先梳理了刘劭的理论著作及《人物志》的版本流传,其次梳理了《人物志》的研究现状,概括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刘劭以人为核心审美观念的时代贡献,人的自身成为审美的核心为魏晋精神与艺术的自觉奠定了基石,刘劭对人的关注具体为对哲学本体、自身构成、才性变化等的关注,以及《人物志》与汉末魏初政治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从政治实践和学术思潮论述《人物志》的理论成就,因此突出人的美学价值,可以看到刘劭对汉代“气化”美学思想的借鉴和对东汉谶纬神秘风气束缚的超越、因此辩证地看待理论形态和性情变化的关系,故对差异性的个性之美给予关注,突出对才性之智与人格之美的挖掘。第二章论述《人物志》在人物审美领域影响了魏晋文人品藻的审美倾向,《人物志》不仅是对才性品鉴的理论总结,而且开拓了人物品评的审美方向。首先《人物志》把人物性情、形神归为阴阳二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气”的人物审美品评体系,其次《人物志》包含着刘劭对性、情、德、美、神气、神味的独特认识。此外,也论述了《人物志》“气化”美学的时代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刘劭的理论创新,因此从东汉谶纬之风的角度入手,理解其对谶纬风气的超越,刘劭把汉代“气论”的形式融入到人物骨血与个性中,是对儒家“和”之美学观念的认同,即对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的时代中和。第三章论述《人物志》“气化”观念下“英雄”与“圣人”的审美形态,汉末至魏初是“英雄”审美形态成型的关键时期,刘劭用阴阳二气的二分法,结合人物审美的自觉性与政治性,使“英雄”的审美形态更加明确和具有价值导向。就古典美学发展而言,“英雄”的审美形态是对汉代美学的继承,刘劭用“壮美”衔接了汉代“以悲为美”的美学主题。刘劭对“英雄”审美形态的开拓,导向了魏晋后期人物审美中壮美与俊美的衍生,对后世人物品评中的形神与价值相关联的审美品鉴风气产生了影响。“圣人”的审美形态,介绍了刘劭的圣人观念。就《人物志》而言,刘劭在诸多零碎的理论形态中建构了体系化的“圣人”审美形态,总体表达出对“圣人”理想型人格的向往以及圣人不可学不可至的时代局限。
其他文献
研究了唐古特雪莲、乳白香青、小米草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烘箱高温诱导油脂发生过氧化反应,利用Na2S2O3-I2滴定法,测定不同时间油脂的POV作为评价抗氧化性能的依据,
<正>荧光/磷光组合机制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技术(F/P-WOLED)被认为是最理想和最有希望实现高效率、长寿命WOLED固体光源的技术途径,其研究近年来受到巨大重视。本文报道了基于
通过地层细分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储层评价等研究工作,搞清了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低孔、低渗储层的纵、横向展布规律,落实了深层系的储集特征,明确了原油储集有利相带,为该区
近年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努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新型牧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
【正】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有所增加,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为提高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