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末魏初刘劭的《人物志》是对汉代察举实践的理论总结,具有系统的逻辑体系,《人物志》也包含着刘劭对人物审美重心变化的认识。就“人”的审美来讲,在先秦,主要为政治上的王道、霸道、无为等主张服务,个体的差异性被忽略,而人的个性处于被隐蔽的状态,因此审美集中表现在少数出类拔萃者的主观精神上;到了汉末,刘劭在宇宙生成理论、官吏察举实践的基础上,借鉴阴阳五行学说与“气化”美学思想,实现对各家思想的融合与创新,故刘劭的《人物志》对于审美而言,审美重心由先秦对道德的关注转为对才性的关注,进而对人“风韵神味”的审美关注。在这个转化中,人的个性被重视,人的自身成为审美的对象。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是对刘劭及《人物志》的简单概述以及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共三章分别论述《人物志》的审美观念,结语是对研究的总结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绪论主要介绍刘劭及《人物志》,首先梳理了刘劭的理论著作及《人物志》的版本流传,其次梳理了《人物志》的研究现状,概括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刘劭以人为核心审美观念的时代贡献,人的自身成为审美的核心为魏晋精神与艺术的自觉奠定了基石,刘劭对人的关注具体为对哲学本体、自身构成、才性变化等的关注,以及《人物志》与汉末魏初政治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从政治实践和学术思潮论述《人物志》的理论成就,因此突出人的美学价值,可以看到刘劭对汉代“气化”美学思想的借鉴和对东汉谶纬神秘风气束缚的超越、因此辩证地看待理论形态和性情变化的关系,故对差异性的个性之美给予关注,突出对才性之智与人格之美的挖掘。第二章论述《人物志》在人物审美领域影响了魏晋文人品藻的审美倾向,《人物志》不仅是对才性品鉴的理论总结,而且开拓了人物品评的审美方向。首先《人物志》把人物性情、形神归为阴阳二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气”的人物审美品评体系,其次《人物志》包含着刘劭对性、情、德、美、神气、神味的独特认识。此外,也论述了《人物志》“气化”美学的时代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刘劭的理论创新,因此从东汉谶纬之风的角度入手,理解其对谶纬风气的超越,刘劭把汉代“气论”的形式融入到人物骨血与个性中,是对儒家“和”之美学观念的认同,即对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的时代中和。第三章论述《人物志》“气化”观念下“英雄”与“圣人”的审美形态,汉末至魏初是“英雄”审美形态成型的关键时期,刘劭用阴阳二气的二分法,结合人物审美的自觉性与政治性,使“英雄”的审美形态更加明确和具有价值导向。就古典美学发展而言,“英雄”的审美形态是对汉代美学的继承,刘劭用“壮美”衔接了汉代“以悲为美”的美学主题。刘劭对“英雄”审美形态的开拓,导向了魏晋后期人物审美中壮美与俊美的衍生,对后世人物品评中的形神与价值相关联的审美品鉴风气产生了影响。“圣人”的审美形态,介绍了刘劭的圣人观念。就《人物志》而言,刘劭在诸多零碎的理论形态中建构了体系化的“圣人”审美形态,总体表达出对“圣人”理想型人格的向往以及圣人不可学不可至的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