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专业为主的大学,为了研究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需求进行了调查。一方面,结合问卷和访谈对山东农业大学在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另一方面,在对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和教学要求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省内多家涉农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并访谈了10名已工作的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辅助手段来了解研究生英语的目标需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首先,山东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起始水平比较复杂,各项技能发展不平衡。其次,学生对英语目标水平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与实际相结合,旨在提升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第三,目标需求方面,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聘用者的英语需求不尽相同,工作中阅读技能较为常用;用人单位也希望研究生英语教学能培养研究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推动其专业知识学习。   本研究的最终结论是目前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己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的课程设置应以需求分析为依据,努力实现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内容同其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要求有序衔接,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并推动其专业发展。为此,有必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与专业相结合的农林英语更是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的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尝试提出了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以期为农林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提供启示,为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的个性化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对苏欧拉·易卜拉欣小说《泽特》进行研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讽刺的语调重点突出了埃及社会不公、尤其是阶级压迫的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互文性的写作手法。作者
影视作品已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获取知识、感受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然而,由于语
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意指习得者在习得二语过程中,其母语的使用因受到二语的影响,而在语音、词汇、句法及概念认知等方面表现出趋近于二语特征的变化。目前,有关二语习得对母语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谈判也日益增多。商务谈判关系到商务活动的成败以及企业的生存发展,成功的商务谈判能产生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经历过好几个阶段:从开始认为它是思维与经验的表现工具到后来认为其具有认知功能,再到语言本体论。Sapir-Whorlf的语言决定论假说指出:不同的社会团体拥有着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瑰宝。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语也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影响习语的形成和发展,习语则反映了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