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两株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的拮抗细菌筛选及其利用研究,初步探究了两株拮抗细菌的防病效果、定殖情况、经不同处理后的酶活变化及BTSF菌株的促生作用及防病机理,对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从香蕉枯萎病病区健株香蕉中分离的26株细菌在室内平板拮抗测定中均具有拮抗活性,经初筛及不同方式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拮抗效果最好的菌株,编号分别为BTWC、BTSF。通过不同时间接种处理室内的盆栽香蕉苗的防治试验,发现浇灌两菌株BTWC和BTSF的5×106 cfu/mL发酵液对防治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效果。接种病菌前3 d浇灌发酵液于香蕉苗根部,两株拮抗细菌的防效分别为72.49 %、83.10 %,而接种病菌后3 d再进行防治,BTWC和BTSF的防效已分别降至46.43 %、38.77 %,两菌株发酵液对香蕉盆栽苗的防效变化规律相似。其中,菌株BTSF的防效要好于菌株BTWC和50 %多菌灵WP 800倍液药剂的对照。初步推测拮抗菌的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先接种拮抗细菌后菌体占领了病原菌的侵入位点同时又可分泌抗菌物质,既可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又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因而提高了防病效果。用灌根法和涂抹叶片法接种拮抗细菌发酵液,不同时间取样,发现在植物的根茎叶中均可分离回收到抗Rif 400μg/mL的标记突变株,表明两菌株均能主动进入香蕉体内并在植株各个组织部位稳定定殖并进行繁殖、传导,这一结论为探讨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的抗病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采用愈创木酚氧化法、NBT光还原法等酶活性测定方法对灌根接种病菌悬浮液和拮抗细菌液的香蕉苗体内的POD、SOD、PAL、PPO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香蕉抗枯萎病的作用机理以及拮抗细菌的诱导抗病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拮抗菌液处理后的5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SOD活性较清水对照和仅接种病菌液处理的低,PAL、PPO、CAT、POD活性均比清水对照要高,说明香蕉苗经拮抗细菌液诱导处理后的防御酶活性普遍会升高。将拮抗细菌BTSF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过滤离心去除菌体后添加不同量于香蕉的不同组织培养基中使含其体积分数为10%(V/V)、20%(V/V)、30%(V/V),研究由此菌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对香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TSF菌株能产生对各种香蕉组培体具促生性的代谢物质,其能很好地提高诱导愈伤组织、增强丛生芽的分化和生根苗的生根作用,具有较好的香蕉生长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