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于李翱及其《复性书》思想研究著述并不多,研究者往往只是或者在谈到儒、佛、道三家鼎立、融合、纷争之时,或者在论述宋代理学发展史的开篇,才以李翱为例,以阐明儒家心性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冯友兰先生、劳思光先生、陈来先生等人在各自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都从李翱对儒、道、佛三家之学融合吸收的角度,对《复性书》的性情说进行了总体分析,为后人的研究确定了方向。80年代后,专家学者开始对李翱及其《复性书》进行细致的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文章对我的研究给予很多有益启迪。但是就李翱的“复性”思想的研究学术界也存在着分歧,众多学者认为李翱的复性思想,在其解释“善性”缘何产生“恶情”时是自相矛盾的,唯有李晓春老师在《再论李翱的人性论》中提出“善性”产生“邪情”并不是李翱的疏忽而是有意所为的观点,对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启迪。此外,以往的研究者基本都以儒学和佛学两条线索对李翱思想进行研究,但多侧重于李翱在儒学思想内部的发展,而对佛学李翱思想影响着墨不多。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李翱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吸收、改造上,对他表彰《孟子》、《大学》、《中庸》,主要继承孟子性善和《中庸》“天命之谓性”之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子思的“诚”的地位,构筑起一个儒家心性论体系。他的性善情恶论认为性是情的根据,情是性的表现,性质产生情,但邪情是七情交伐的结果,所以邪情是无根的。李翱的人性论中包含的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引发了宋明性的二元论的诞生。另一方面也着重在佛教思想对李翱复性思想的影响方面予以叙述,将李翱提出的“复性”思想同《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维方式,禅宗的人人都有佛性、“见性成佛”及天台宗的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的佛性论思想,天台宗“止观”学说的修行方式综合进行考察,深入探讨李翱复性思想产生、发展及其内涵,并对“复性”思想学说的地位与意义予以基本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