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街社是漳州府城西门外的一个杂姓居民聚落。地处漳州平原,地势低平,水道贯通,季风气候,洪旱常发,早期水利设施不健全等环境因素,给村社带来了生产、生命威胁。农耕时代的西街社人,除了求诸于人、求诸于己外,也选择求诸于神,希望借助超自然力量解决生存危机,并延续至今。在为期一年半田野调查、文献爬梳的基础上,论文通过以图辅文的方式呈现了西街社历史上的民间信仰状况,即历代的西街社民众不断从民间诸神中,主观能动地选择了能够寄托生存生活希望的神明,形成了由医药神崇拜、水神崇拜、佛教道教俗神崇拜、土地崇拜等组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信仰体系,构建起以“西街社教苑王爷公庙”“西清宫”“西湄宫”为主的宫庙群。通过进一步的现状观察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西街社民间信仰是如何随着村社的发展,经历了兴起、盛行、被限制到恢复、合法化、功能与核心变迁,再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过程。研究发现,村社民间信仰并不是孑然存在于村社中,而是与村社普通信众、信仰精英、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商、旅行社等多方力量存在着互动关系,并表现为宫庙信仰关系的变迁。因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的紧密关系,西街社的宫庙和信仰活动在代代相承中,嵌入了村社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村社民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村社整合、精神寄托等功能,也因此成了村社民间信仰的“记忆之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记忆之场”的存在,不仅让“文化乡愁”有归处,民间文化有载体,也让“村社记忆不死”。西街社民间信仰的“记忆之场”,留存着西街社民间信仰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西街社民间信仰记忆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至于泯然无存,也可以此来补充、反抗同质化、统一化、线性化的民间信仰主流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