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坏状态砂土的应力应变性质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的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通常以土工试验结果为依据,引入一定的假设,将荷载和变形用数学表达式联结。本构关系是分析土工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稳定的基础,因而成为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中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研究课题之一。三轴试验由于应力条件明确、土样接近真实受力状态,成为建立土的应力应变模型和确定模型参数的主要试验方法。传统的三轴试验由于变形测量技术限制或本构模型简化,将土样视为均质的单元体,根据其整体表现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众多复杂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然而,借助于全表面变形测量系统,三轴剪切试验中土样在出现局部破坏后各处呈现不同的变形特征,表现为结构体渐近式破坏,将其完全视为单元体有失合理性。新的本构模型基于不同阶段土样的变形特征,将三轴试样分为破坏前、破坏中和破坏后三个阶段,认为破坏前试样各点遵循一致的应力应变关系;破坏阶段为试样由局部破坏发展至贯穿破坏的渐近破坏过程;破坏后试样呈现类刚体滑移状态,此阶段的试样变形主要源于不同区域间的摩擦滑动。基于上述思路,以未破坏阶段土的应力应变性质为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推导并构建了基于土样全表面变形测量系统的简要数字模型,实现试样表面特征点三维坐标与成像平面对应二维坐标间的双向推算,为重建试样三维形态、分析局部变形和试验误差提供了新思路。(2)针对ISO标准砂和金刚砂进行了一系列三轴剪切试验和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以整体和局部视角分析了三轴土样在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同时根据其整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试验条件对变形和强度的影响,进一步表明新本构模型构建思路的合理性。(3)基于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采用等效模量量化未破坏阶段各循环内的变形特征,提出了加、卸载等效模量与循环次数间的双曲线模型,证明模型参数分别表示等效弹性模量的倒数和初始加、卸载等效塑性模量的倒数,并分析了试验条件对于等效弹性模量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基于新本构模型构建思路的弹塑性分离方法。
其他文献
为适应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排放要求,传统内燃机的发展方向往往是大功率和高压缩比。由于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有效工作压力和燃烧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排气系统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苛刻。排气歧管作为排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对发动机的排气效率和可靠运行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合作企业的某型号柴油机的排气歧管为研究目标,对歧管内部流动规律、应力分布及振动特性进行探讨分析。首先,基于厂家提供的该柴油机的数据利用一维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尽管我国土地资源广阔,但人均资源仍然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中的人均土地矛盾日渐明显,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并且致力于采取措施应对和缓和该矛盾。政府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切实处理好土地收储涉及到的税收问题,更好地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文章具体分析了城市更新改造中土地收储涉及到的税收种类和内容,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后期清算工作开展优化的对策,同时还对
不互溶混合工质的沸腾传热可应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其组成包括低沸点高密度的重工质和高沸点低密度的轻工质,如HFE-7100/水。该体系具有较低的沸腾的起始温度,较高的传热能力,但由于沸腾工质转换(BRT)过程的存在,在重工质“中间烧干”后,体系存在热通量提升较小的温度激增过程,造成传热效率降低,电子元件损坏。为探究不互溶混合工质在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传热特性,本文基于气泡模板电沉积法制备了微纳复合表面
液滴碰壁是工业技术中常见的现象。明晰伴随传热过程的液滴碰壁动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对相关领域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搭建了液滴碰壁及传热研究实验台,基于此实验台分别开展了去离子水、乙醇、正丁醇以及不同浓度的醇水混合物液滴碰壁动态特性实验研究,探究了添加剂浓度、壁面温度(Tw)以及碰壁速度(u)对液滴碰壁特性的影响,系统分析了液滴在不同沸腾区域的碰壁特性。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其一,进行了去离子水
我国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农宅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可以降低冬季供暖系统运行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建筑供暖能耗高的问题,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清洁取暖工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农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农宅建筑热桥现象愈加得到重视,降低热桥效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是农村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途径。然而,我国现行标准中建筑热桥阻断的理论设计依据尚有不足,需要从农宅热桥
近年来,伴随着能源的加剧消耗,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寻找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办法迫在眉睫。超临界CO2由于具有特殊的热物性,且容易获取、安全性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超临界CO2流动传热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实验方法与数值模拟手段,开展方形环腔通道内超临界CO2可视化实验研究与相应数值模拟研究,从宏观层面与微观边界层层面具体分析超临界
为解决超燃冲压发动机表面的热防护问题,包含主动再生冷却技术在内的众多冷却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再生冷却技术作为主动冷却技术的典型,其利用机载燃料作为冷却剂冷却高温壁面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燃料在冷却通道流动过程中伴随高温高压、高热流密度、大过热度的工况条件以及汽液物态转化的复杂过程,加之本身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诸多特点决定有必要对碳氢化合物在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实验手段首先以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中的绝热层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重要组成部分,是位于推进剂和壳体之间的一层隔热材料,主要作用是防止外壳由于高温危及其结构完整性。燃烧室工作时的燃气温度高达2500~3900K,绝热层通过自身的分解与烧蚀保护发动机壳体的正常工作。EPDM橡胶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壳体内绝热材料,具有吸热性强、密度低、耐热性好、抗氧化性能高、热分解温度高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固体火箭发动机绝
沸腾换热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传热方式,在电子元器件、核反应堆运行等工业领域得到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在池沸腾过程中,换热表面开始出现汽泡至汽膜形成之前为核态沸腾阶段。核态沸腾具有换热表面温差小、传热强的优势,是沸腾换热过程中重点研究对象。沸腾过程存在着复杂的相变现象,主要发生在汽泡接触线的固汽液界面处,并且在沸腾过程中换热效果受汽泡行为的影响。换热表面润湿性的改变也将影响汽-固-液交界面处的表面张力,直接
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降噪处理是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常用手段之一。在潮湿环境中,建筑墙体内的多孔保温隔音材料因孔隙率高的特点容易积聚液态水,导致其性能下降,引发霉变和腐蚀、墙体脱落等后果,严重时会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若能对墙体间保温隔音层的含水率进行实时监测,则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保养维护措施。目前,热脉冲法发展较为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多孔材料的含水率,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一方面,双探针热脉冲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