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全自养脱氮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极生物膜法脱氮技术较传统生物脱氮技术而言,具有脱氮效率高、操作简便、产物清洁等优点,适合处理低C/N的氨氮废水和硝态氮废水。本论文在设计优化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基础上,研究了反应器启动阶段的微生物挂膜与驯化过程、及其脱氮性能,探讨了电化学作用和在反应器中填充第三电极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金属钛棒为阳极,活性炭纤维毡为阴极,活性碳颗粒为第三电极,阴阳极区之间采用醋酸纤维膜分隔。反应器中阳极区的好氧环境发生硝化反应,阴极区的缺氧厌氧环境发生反硝化反应。在启动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过程中,控制进水NH4+-N浓度为30mg/L,pH维持在7.8左右,温度为30℃,运行周期24h,经过100d的培养驯化,在电流为30mA时反应器阴极区出水氨氮转化率达到62%,TN去除率为59%,出水NO3--N浓度小于1.0mg/L,无NO2--N累积,成功实现了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全自养脱氮的启动。实验过程中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受电流强度影响较大,电流强度改变会直接引起反应体系中的DO和pH环境的变化。反应器成功启动后,提升进水氨氮负荷,研究该系统处理氨氮废水的能力,再将进水由氨氮转换为硝态氮,研究系统处理硝态氮废水的能力。结果表明,在电流强度30mA的条件下,当进水NH4+-N浓度小于70mg/L时,出水氨氮转化率能达到85%以上,总氮去除率大于70%,硝态氮含量略有上升;当进水转换为浓度为30mg/L的NO3--N时,反应器运行24h,NO3--N去除率达到75%,无亚硝态氮积累,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实验中在最大有效电流强度为30mA的条件下,反应器电流效率能达到200%以上。在运行稳定的三维电极生物膜系统中,电化学作用和第三电极作用对其脱氮效果影响显著。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氨氮废水时,前2h受电化学氧化作用影响较大,2h后电化学氧化作用影响减弱,改为由生物作用影响起主导,2h后的氨氮去除反应为一级动力学反应。经电化学实验结果分析,在本实验控制运行条件下电化学氧化去除氨氮占电极生物膜法总去除的8%左右。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在处理硝态氮废水时,受电化学还原作用影响不显著,但能观察到较明显的电场迁移作用,阴极区硝酸根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至阳极区,导致阳极区NO3--N浓度上升。经统计分析,电场迁移作用所引起的阴极区出水硝酸盐浓度的降低,约占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硝酸盐废水总去除量的6%。此外,第三电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阴极区填充第三电极能提高系统脱氮性能50%左右。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大了反应器中电极的比表面积;增加了附着微生物量;有效阻隔氧气从阳极区传递到阴极区;调节系统的pH环境;提高反应器的电流效率和单位时空产率。反应器中第三电极即每个活性碳颗粒在外加的电场环境中都能形成一个微小的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可在颗粒两端同时发生,有利于总氮的去除。
其他文献
作为新考据学派一员,毛准在史学方面的观念与成就,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场争论,一本著作”上,即“整理国故”的争论、“考据与义理”的
跳绳运动是一项简单易做的运动项目之一。被称为“最完美的健康运动”。在国外跳绳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组织化、规范化、普及化的特点
<正>最近,广州市首开先河,要求2014名"村官"将护照统一上缴,并实施出国审批管理。这一政策的出台折射出当前反腐形势下的一个现实问题:村官虽小,但"小官大贪"的案例屡见不鲜
绿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近几年南方高校绿化养护管理现有模式分析,结合南方高校特点,对几种承包模式进行探讨,希望校园绿化管理人员能从中找到适合自身
本文尝试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三个层面去论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
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中涉及的角色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的互动过程,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都是社区融合的主体,只有以主体间性理论指导流动人口的
目的 了解辽宁省沈阳市社区居民干眼症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3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沈阳市皇姑、沈河、浑南、沈北、于
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全长1453km,是黑龙江南源.从阿巴盖图至黑山头233km为上游,坡降较小,为七级航道;黑山头至室韦253km为中游,属于弯曲但较单一河道,河床稳定,河
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性表现在产权模糊性和利益共享性。单一主体的创建模式不能实现区域品牌的塑造,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都要参与其中,形成多元主体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