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翻译中各种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损失不可避免。一个好的译者要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少,而补偿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翻译补偿理论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补偿理论开始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翻译理论家奈达、纽马克、威尔斯和贝克等都曾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做出过界定。中国学者夏廷德更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翻译补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该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翻译补偿理论为理论支架,从词汇层面,语篇层面和审美层面探讨了由珍妮·凯丽和茅国权合译的《围城》英译本中的翻译补偿问题。论文从翻译过程中损失的不可避免性入手,首先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分类、原则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围城》英译本中的语言实例进行个案研究,以证明翻译补偿的合理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为翻译补偿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实践层面的支撑。本文作者认为,通过采用翻译补偿策略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但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补偿,防止出现超额补偿和欠额补偿。通过将理论应用到典型的实际个案中,本文探讨了《围城》英译本中的翻译补偿问题,旨在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该译本中所使用的补偿策略,展现翻译补偿理论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为补偿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