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使之成为疫灾频繁之区,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不仅对云南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疫病群发期,所造成的后果为前朝无法企及。本文以业师龚胜生教授积二十年之功而收集整理的丰富史料为基础,从地理学角度揭示清代云南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着重从自然灾害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角度,剖析疫灾流行的环境机理。时间分布上,清朝统治的268年中,云南省共有疫灾年份132个,疫灾频度为49.25%,各帝朝均有疫灾发生,咸丰、同治、光绪朝为疫灾高发期,疫灾多发季节为夏季和初秋。疫灾面积和疫灾厚度方面,光绪朝最大,宣统朝最小。整体而言,清代中后期为疫灾高发期,以19世纪中后叶最为典型。空间分布上清代云南受疫灾影响的县数为70个,疫灾县数最多的是同治朝和光绪朝,达到40个县次。年均疫灾县域分布上,同治朝最大,为3.08,咸丰朝次之,为2.64;康熙朝最小,为0.02。县域疫灾频度上,云南县最高,为20.46%;建水县与太和县并列第二,均为14.39%。府域疫灾频度上,大理府疫灾频度最大,云南府次之。疫灾多发区位于滇中部、东部地区。以疫灾重心的空间迁移来论,清前期疫灾重心位于宜良县,中期和后期均为广通县,呈现出在云南中部发达地区自东向西平移的趋势。疫灾是自然生态因素与人类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以自然环境而言,滇东和滇中高原区及坝子地形区疫灾要多于滇西横断山区,同时水环境、鼠疫疫源地影响着疫灾的分布;就气候变迁来看,寒冷期往往疫灾频发,温暖期疫灾相对稀少;降水的多寡影响着疫灾发生的频度,降水多疫灾也相应增多。就自然灾害对疫灾的影响来看,地震、气象灾害、饥荒对疫灾均有诱发作用,其中以地震和水灾最为显著。从社会环境来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疫灾发生较为频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末端疫灾较为频繁;而战争则有助于疫灾的扩散,官方与民间禳灾之策对疫灾的流行与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疫灾的流行,但在本质上没有有效地控制疫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