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手机也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在给人们带来更便利的生活和无穷欢乐的同时,也逐渐带来了无法忽视的严重问题,手机的过度使用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也已经受到手机依赖的困扰,已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热衷于手机的休闲娱乐、通讯、社交等功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机依赖的行为界定、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及行为成瘾的相关文献,选取社会支持、人格特质两个自变量,探查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特征,探究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文献支持,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手机依赖总分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理论均值,在持续性、冲突性维度上的得分在显著高于理论均值(p<0.01),在突显性、戒断性和技术性上,得分显著低于理论均值(p<0.01)。(2)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冲突性、技术性、戒断性维度上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突显性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持续性维度上,也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p<0.01);恋爱状况与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总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持续性和技术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年级的均值分布图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学生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呈“倒V”,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最严重,研究生手机依赖得分最低。(4)社会支持、主观支持与手机依赖及突显性、持续性、冲突性、戒断性显著负相关,在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手机依赖高分组分别在0.05水平和0.01水平上显著低于低分组;客观支持与手机依赖及突显性、冲突性、戒断性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高分组在客观支持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手机依赖及其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神经质(N)与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Y)与手机依赖及冲突性、戒断性呈显著正相关,在这两个维度得分上,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显著高于低分组得分;内外向(E)与手机依赖几个维度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关系。。(6)主观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神经质(N)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在主观支持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