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据范畴的语法化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ame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据性(Evidentialty)是指说话人所陈信息的来源方式(type of information source),这一语言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言据性在语法层的实现形式被称为“据素”(Evidentials)或“据素标记”(Evidential markers),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态据素和词汇据素。  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范畴,言据性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并致力于其研究,因而言据范畴正趋向于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但是无论是关于其理论建设还是关于某语言中言据系统的特殊属性,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点:一、言据范畴的内涵及其语义范围该如何界定,尤其是言据范畴与情态范畴的关系究竟如何?二、言据性究竟属于语义范畴还是语法范畴?三、言据系统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此外,对于一个具有类型学共性而存在的语言现象,各种语言都可能含有对信息来源的不同表达方式。进入二十世纪,汉语的言据范畴特点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个缺乏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汉语在众多具有屈折词形变化的语言包围下,其言据体系要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或描述便有很多困难。目前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尝试着从认知、语用等各种角度描写汉语的言据系统,但是关于汉语言据系统的语法表征及其类型学特点,仍缺乏全面的了解。  鉴于上述现状,本文将以解决言据范畴的内涵界定及其与情态范畴的关系之争为首要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据范畴表征体系的语法化加以全面考量,并确定其类型学特点。最终目的希望能够对汉语言据范畴的属性及其语法化特点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对汉语的个案研究引发关于言据范畴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首次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角度剖析并彻底区分言据范畴与情态范畴。在此基础上合理界定了言据范畴的概念内涵,即传递信息来源。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界对言据与情态的关系争论。二、本文旨在运用语法化理论考量汉语言据系统的语法化规模及程度,从而解决汉语言据范畴在语法实现层面的类型学归属疑问。三、本文首次从历时维度,以语料库为依托,考察并证明了汉语言据表征系统微观语法化的萌芽和发展,并探究了其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等。  本文的研究重心是汉语的言据范畴。以系统功能语法、语法化理论,以及类型学知识为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为指导,剖析并彻底区分了言据与情态两个不同范畴:言据范畴属于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系统,即由动词实现;而情态功能属于人际功能,主要情态助词、副词等实现。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存在根本区别。从元功能视角清晰地划定言据范畴的内涵界限尚属首例,此举为将来任何开展关于言据范畴的研究扫除了因其概念模糊而可能造成的阻碍。此外,本研究还藉此划分提出了汉语的言据表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显性的及物系统和隐性的情态成分。前者是汉语言据系统的主要表征形式,而后者是次要表征形式。  其次,本研究在对汉语言据范畴及其语言表征体系进行系统描写的基础上,对该表征系统的语法化程度进行了全面考量和类型学划分,并最终确定了其类型学归属,即汉语的言据表征系统由局语法化了的成分和部分未语法化的词汇形式共同完成。本文还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对显性表征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几种表征形式“V见/到/出”等进行了语法化的历时考证,从而证明了汉语据表征系统语法化现象的存在。  本文对汉语言据范畴语法表征的考察,以语料库为基础进行历时取证尚属首次。本研究推断随着汉语动词言据表征手段的历史演化,其中一部分动词结构开始语法化,并通过大规模语料考察验证了这一假设。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研究认为汉语不存在言据系统语法化现象的错误观点,可以说是对汉语言据范畴的类型学特征做了正确的重新定位。  本文的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言据性的概念以及言据性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性。第二章对言据性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关于言据性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言据性的定义、分类、研究成果、及研究瓶颈,并指出目前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等。总结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对言据范畴的语言个案调查虽已极具规模,但是对于最本质也是各类研究必须解决的前提—言据性的内涵却尚未清晰界定(如狭义与广义并存、言据与情态混淆),这不仅大大阻碍了言据范畴研究的发展也影响了各类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此外,目前对于汉语言据体系的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关于汉语言据范畴的特征、语法化、及其类型学归属等研究鲜有涉及。  因此,第三章首先解决言据范畴的内涵界定问题。本文尝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并厘清了言据范畴和情态范畴在语言功能上各自所承担的不同元功能角色。由于功能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两个范畴在语义、语法和形式上的差异,因此二者应分属不同的范畴。本章解决了言据范畴的内涵界定问题,为下面汉语言据系统进行描写及其语法化研究做好了概念准备。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经典的语法化理论及最新的研究方向、语法化衡量参数等,为下文对汉语言据范畴的语法化程度进行考察做好理论铺垫。随后,结合第三章对言据范畴内涵的界定,我们对汉语言据范畴的表征体系做了系统描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汉语言据表征系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并进一步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言据表征系统进行了语法化考察,基本确定了其语法化规模及程度。  第五章,我们针对汉语言据系统中尚未被探讨过的微观语法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历时考证。凭借对大规模语料的调查,我们首次将汉语言据体系在微观语法化层面(狭义语法化)的特点及其规模做了系统分析,并最终确认了汉语言据范畴的语法程度和规模,以及汉语言据范畴的类型学归属。  第六章,总结本研究发现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文字——文学——文化”为主要研究框架,通过考察萧乾、张爱玲、白先勇等译家的“叙事性”(含有对话)自译作品,研究我国现当代小说自译策略。研究创造性地控制了自译活
近年来,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到对学习者的研究。根据朗和理查德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学习者在课内外如何获得语言以及他们在二语习得中
校训是大学的个性宣言,是一所大学育人宗旨的集中体现,其丰富内涵有待挖掘。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扮演着大学“名片”的角色。由于不可避免地深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校
而今,尽管口译在国际会议,谈判协商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译员地位被“边缘化”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译者主体地位得到承认的同时,译员的主体性却受到诸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