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与增能: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困境与出路——以南京市四社区实证研究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疾病,它具有强烈污名机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痛苦与煎熬,还易给患者及家人贴上“不正常”的标签。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而忍受痛苦,同时也遭遇各种社会排斥。一方面,社会排斥限制和阻断了患者与各类社会资源的联系,使处于社会弱势的精神疾病患者更加弱势;另一方面,社会排斥引发的精神疾病患者反社会排斥行为,形成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风险,甚至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精神疾病这种个体性的健康问题正在向社会问题演化。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关注和解释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文献研究、资料分析和实证调研基础上,厘清精神疾病患者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分析社会排斥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互相强化及其对患者系统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增能理论视角来分析消解社会排斥之路。具体从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与不利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外力推动增能模式”来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增能,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各种排斥。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以及社会政策等具体增能策略和方法,促进社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真正改善患者的生存处境和生活状态,助其回归社会,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逐渐转向以经济分层为中轴的社会,消费分层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作为社会分层的本质属性,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往往通过不同的社会分层体系表现出来。消费分层在作为一
本文以陕南丘村为田野,以村庄公共生活为研究对象,展示和理解转型期村庄公共生活的形式与内容变迁,进而理解作为多重意义实体的村庄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若干重大社会变迁后的当
“随礼”是农村社区生活中最经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礼金的大量应用使得随礼现象的经济层面的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回顾了人类学关于礼物的研究传统和国内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不断变化、农民流动模式发生变迁而衍生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正视和解决
研究生扩招以及学制改革使得研究生规模扩大,从而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就业日趋紧张,就业问题凸显。加之金融风暴来袭,各国经济形势恶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形势地
伴随着1987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村管理体制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开始实行村民自治。但是在实行村民
本文主要围绕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有关“结构”线索下情感的理性化研究脉络,通过社会学学科史意义上的知识考古与理论反思方式,展开以日常生活与历史时间两个人文向度上的情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