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空间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并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对小汽车的依赖,进而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共健康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在城市精细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改善建成环境来引导可持续的交通出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向紧凑、集约化转型,以精细化设计提升人居空间品质,设计营造人性化建成环境正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新课题。尽管在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的研究领域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建成环境变量是否影响出行行为的问题,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特征的衡量过于宽泛,未能区分出建成环境的不同要素对不同出行方式的影响程度。因此,本研究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建设发展情况,首先通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比对确定建成环境的五个因素指标:强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以及公交可达性。分别用地铁站点周边800m缓冲区范围内的容积率、土地利用混合度、道路网密度、距区中心距离以及公交线路条数加以量化。其次,根据哈尔滨市的区位特征及地铁站点周边的开发特征,在哈尔滨市主城区内选择五个地铁站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居民的出行信息。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将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数据、个人家庭属性以及居民出行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从而得出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系数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其中,容积率和混合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居民非机动车出行,混合度、公交线路数量、道路网密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从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的角度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的规划设计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结合哈尔滨建成环境现状,研究分析出各个要素对哈尔滨市地铁站点周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建成环境及交通管理政策等方面为促进居民绿色健康出行提出了优化策略。本文对哈尔滨市地铁站点周边居民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可以为当地规划者、政府和开发商提供参考依据,优化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向更健康的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