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出版于1970年。60年代黑人为找回自己的审美标准,曾掀起一场“美丽黑人”运动。在笔者看来,<<最蓝的眼睛>在本质上是一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种族压迫,种族冲突,但是种族主义却以一种非常微妙的形式出现---即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白人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冲击了黑人文化,扭曲了黑人心灵。黑人社会对白皮肤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自我憎恨。 小说以一个十一岁的黑人小女孩---毕克拉为主人公,分别描述了三个黑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它们是布莱德拉夫一家,杰娜塔一家和马蒂尔一家。布莱德拉夫一家相貌丑陋,生活艰难而黯淡。布莱德拉夫一家的姓氏在英文中意为“培育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却相互抛弃,并为世界所遗弃。父亲乔利是一个“坏黑人”的典型,丑陋,没有责任感,酗酒,强奸女儿。但在其“坏黑人”形象的背后是一部黑人遭歧视,被侮辱的辛酸历史。母亲波琳被白人审美观念洗脑,迷失在白人文化之中。她忽视自己的家和家人,爱主人家的孩子远远超过自己的孩子。其母性已完全被扭曲。家庭及社会的抛弃使毕克拉渴望一双蓝色的眼睛,以此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望。最终,无助的毕克拉堕入疯狂状态,觉得自己得到了一双无与伦比的“最蓝的眼睛”日日与它喁喁私语。 布莱德拉夫一家的悲剧根源不仅在于他们背弃了自己的历史,抛弃了自己的文化,还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种族观<WP=50>念,白人的审美观念。另外,黑人社区由于接受了白人文化,也很难对他们的处境产生同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灵被扭曲了。 杰娜塔一家与莫琳,丘吉都属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除掉身上的“黑鬼味”,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上向白人看齐。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他们对自己的种族和肤色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并将自我憎恨发泄到穷苦的黑人身上,并以冷漠的形式将这种憎恨指向自己的家人。杰娜塔告诫儿子:“有色人种又干净又安静,” “黑鬼肮脏又多舌”(莫里森)。莫里森关于杰娜塔及丘吉对脏乱无序的憎恨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批判一种特殊的内在化的种族主义以及中产阶级对穷人的蔑视。 布莱德拉夫一家与杰娜塔一家都背弃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崇尚白人审美标准,因此他们的心灵都被扭曲,甚至走向灭亡。莫里森对第三个家庭---麦克蒂尔一家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并非所有黑人都被占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所左右,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同布莱德拉夫一家形成鲜明对比。麦克蒂尔先生并没有在书中被大力描写,但我们知道他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努力工作,保护女儿。麦克蒂尔夫人用歌声与女儿交流,使女儿了解“在妈妈充满喜怒哀乐的歌声里,伤心的往事不再令人心碎,反而使我相信:痛苦不仅可以忍受,还甜蜜蜜的”(莫里森)。麦克蒂尔夫妇对孩子的关切为女儿树立了自信,培养了他们健康的人格。此外,麦克德尔一家还保留了社区责任感。当乔利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他们收留了毕克拉一段时间。当毕克拉被父亲强奸成孕,孩子死去,本人疯癫时,也只有麦克蒂尔一家为她流下了同情的泪水。莫里森对麦克德尔一家的描写告诉人们黑人家庭是可以过上幸福<WP=51>的生活的。她强调种族解放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要固守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营养,保持黑人的自我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