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利用在重介质旋流器上附加外置磁场调节其分选效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静态磁场不能调控重介质悬浮液的切向速度,静态磁场对重介质旋流器的调控是不全面的。为了进一步优化磁场对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密度的在线调控,笔者尝试通过外加旋转磁场影响重介旋流器内部流场与密度场的方式,进而调节旋流器的分选特性。采用将永磁铁同轴置于重介质旋流器筒体处、锥部的不同位置处、底流口处的方法,采用三相异步电机来控制磁铁的旋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方法之一[1]。在加速康复以及微创外科理念的推动下,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广泛开展,TKA术后住院时间逐渐缩短,TKA日间手术在我国已经具备成熟条件。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day surgery)是指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 h)之内完成[2]。
瞬变电磁法对低阻异常体的反应敏感,是目前探测采空积水区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双层采空区而言,由于受上部采空积水区“低阻屏蔽”的影响,在探测下部的采空积水区不容易圈定准确范围。矿井瞬变电磁法一般在井下施工巷道中进行探测,由于巷道工作环境复杂,受干扰较为严重,其为井下全空间的综合反应,往往会造成多解性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地面瞬变电磁和矿井瞬变电磁数据联合解释的方式:即利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向下进行探测,主
浮选是煤炭分选的一种重要方法。浮选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气泡的矿化,它是煤粒与气泡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提高气泡矿化效能,非极性油被广泛的应用于浮选过程中。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油类捕收剂对煤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煤粒气泡黏附装置研究了煤粒与气泡间碰撞、黏附的动态行为。利用不同类型的油对煤粒进行改性,通过比较煤粒与气泡黏附行为的差异来分析油性捕收剂的作用机理。其次,利用扬声器振动装置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加剧了地下资源的开采,例如: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自然资源开采。当采空区形成之后,采空区周围岩层的原始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周围岩层以及地表发生形变、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应力平衡。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采空区上方建筑物产生破坏、坍塌,从而造成公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研究地表形变与开采时间的关系对采空区地表变形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受到印支期和燕山期大面积的火成岩侵入,对煤层结构产生了极大破坏并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研究火成岩空间分布特征、形态学特征和煤与火成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对煤矿安全高效的开采、完善煤接触变质作用的研究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意义。通过分析大同煤田7个井田的地质勘探资料、地质编录和样品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大同煤田北部石炭-二叠含煤地
近年来,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形成了大量采空区,对地表造成了多种形式的破坏,包括:滑坡、地裂缝、塌陷坑等,同时开采对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矿区与周围居民矛盾尖锐。传统的解决方法是进行静态预测,而开采沉陷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四维变化过程,静态预测因无法体现动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缺陷,此时依据动态移动变形规律建立动态沉陷预测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矿方可根据动态预测模型对受扰动的
地裂缝作为开采沉陷损害地表环境的主要形式之一,时刻威胁着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山西省境内黄土覆盖地区较多,此条件下受采动影响更易产生地裂缝,因此对于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及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山西省境内多处矿区采煤引起的地表非连续变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不同土岩比条件下开采覆岩及地表非连续移动
采空区下方煤体采掘过程中,不仅会承受上方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且会伴有爆破、打钻、采煤机割煤等机械运转和瓦斯突出等动态活动,极易引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二次断裂垮落、断层滑移等动载扰动,动载应力波传播至下方巷道,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了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弹性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
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促使能源结构的变革,在该变革过程中,地热能以其蕴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单位成本低及可再生的特点脱颖而出,将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建造人工热储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水力压裂、热激发、化学激发。花岗岩作为地热资源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热冲击、化学激发过程中岩石会发生破裂,导致其微观孔隙裂隙的萌生,扩展和演化,这一过程导致了其宏观力学性能的降低,但大大改善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