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挥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由“信而好古”,至“与古为新”。以“信而好古”之心“继承”先贤辨证论治之良法,才能够“高屋建瓴”,顺其势而为之。“与古为新”就是为《伤寒论》“创新”,如此,才能够“授人以渔”。  《论语》曰:“信而好古”。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就《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先秦两汉以来之临床医学成果。清末,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草问答》中肯定中国自古即有解剖、药物之正确认知:“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皎然朗着,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  随着西学大量东渐,治传统医学者必须融合中西,张锡纯秉承“与古为新”之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阐明:“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是吾儒之罪也”。  近代中医命运多舛,与中华民族国势息息相关,藉由伤寒学之研究可窥其豹。明末,少数西洋科学传入中国,并未受到重视。清中叶,西洋科学已经一日千里,部分中国传统医学家开始正视西方基础医学,如朱沛文、王学权等;西方教会复藉通商口岸之便,开设新式医院与训练助手,西洋医术逐渐获得民众肯定。甲午、日俄战后,日本跻身帝国主义之林,中国留学生纷纷赴日汲取西方新式科学,现代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传统医学被视之如敝屣而岌岌可危,有赖卫道之士奋起拯救之。  以《伤寒杂病論》为例,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辨证論治专书,阐述外感热病、内科杂病、六经传变等为主轴,实为中医理、法、方药之滥觞,内科学之圣经。近代以来,伤寒学研究方法才有重大改变。  方法:  东汉末年,战争与疫病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张仲景依据《素问》“伤寒”之理论撰着《伤寒杂病狳》。除了战争以外,也将依据《后汉书》中对于气候剧烈变迁的记载,分析“伤寒”的成因,这是至今治伤寒学者较少注意之处。  清末,研究伤寒学者依旧沿袭明清的既有成果,至唐容川以“西学”对《伤寒论》进行“印证”,使得近代伤寒学研究有重大转折。本文列举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伤寒学研究之代表性人物与著作,分析书中对于伤寒之定义、六经之理论、六经病之诊治、应用之方药等,并检视“汇通中西”之良窳。  依据邓铁涛、程之范撰着之《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以细究之,可将清末民初伤寒学家再区别为以下五类:(1)功名得意派,(2)伤寒卫道派,(3)新学改良派,(4)临床汇通派,(5)革命济世派等。本文将分析以上之代表人物、伤寒学著作、贡献等。  成果:  本文除前言与结论以外,共可分为五大部分讨论。  第一部分,将厘清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分为五类,分析其生平事迹,以及对于《伤寒论》的相关研究著作。自古以来,医者侪于贱技,研习古圣贤书以求取功名方为正途,医籍成为兼读与餬口的工具。代表性传统医学家当中,获有举人以上功名荣誉,娴熟医学书籍、旁通西洋新式医技者,是为本论文探讨之第一类人物。第二类人物主张传统之中医药学、《伤寒论》全部章节等不可舍弃;第三类人物已经较有系统地吸收西方新式医学学理,并且重新诠释伤寒学;第四类人物大部分是仕举无门、临床上中西医学并用而有心得者;第五类人物曾参加过推翻帝制革命,而且在伤寒学上有贡献者。  第二部分将探讨医学家们对伤寒的定义、六经的定义以及六经病的诠释。关于《伤寒论》条文所讨论者,究竟是“广义伤寒”、“狭义伤寒”、“热病”等,各医家之观点不一。关于伤寒所传布之六经,是以足经为代表,抑或以足经兼手经?也有学者主张六经不是指经络,分别又有“地面说”、“脏腑说”、“气化说”等不同主张。至于六经之病症,可以配合祝味菊提出的“八纲辨证”,使得辨证论治能够相得益彰。  第三部分将寻绎造成“伤寒”流行的原因,以及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理论的继承与发挥。近代以前,多半是以“六气”或“气化”解释伤寒的成因。近代以后,许多医学家纷纷以微生物学观点解释伤寒发生的原因,一时蔚为风气,如“有机”与“无机”邪、“三脏四病”等。至于发生在肠道的急性热病或血痢也被翻译成“伤寒(typhoid fever)”,是属于大论中的某一至二经病证,或者温病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第四部份将探讨中西医学家对于《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特点。传统上,以“三纲鼎立”,作为辨证论治之准则,即是“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等,或者以“三级”代替三纲。近代以来,融合西洋学说,以“免疫力”之强弱解释人体抗病之能力,如以“伤寒玛丽”证明“正邪可两立”。陆渊雷认为人的“脉浮”与“发热”是在蓄积抵抗力,谭次仲创造了伤寒“五定法”。  第五部分将探讨医学家们如何继承和发挥伤寒方药,并以实际医案说明。首先,将厘清“经方”之概念,起初并不专指《伤寒》、《金匮》之方,而是所有经验方的累积。魏晋以降,官方与民间都盛行经验方,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金元以后,张仲景被尊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之处方成为今日的”经方”,其余的经验方则成为“时方”。第二部份,将以实际案例分析伤寒方,如夏天可否使用桂枝?从近代中西医学家在临床上对于辛热或寒凉药的使用时机,当有助于后人对于伤寒方的掌握应用。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探讨造成“伤寒”的主要原因,是否与微生物有关?抑或仅是与六气之“寒”有关?探讨伤寒的形成因素,将有助于理解东汉末年造成人口大量罹病死亡的缘由,如张仲景家族在十年之内有半数族人死于伤寒,对于社会经济造成莫大的冲击。其次,《伤寒例》当中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历来许多临床医家断章取义,以为桂枝或相关的方剂有贻误人命之虞,往往避之而唯恐不及,临证处方改以清热解毒之品,却时常有“药不中病”之憾。因此,从《难经》的相关条文当中,有助于吾人剖析桂枝等辛温甘热之品,如何有效地应用在处方之中。  最后,如何纠正清末民初时医对于经方采取“不会用、不敢用、不肯用”的偏颇态度。经探究后发现,除了与明清两代以来温病学派的兴盛与成熟有关,更与清中叶以后西洋新式科学医学大量东传、民族自信心的减低等因素有关。因此,未来的努力方向便是成为“经方”与“时方”并行不悖,才是正确的“医病、医人、医国”之道。
其他文献
中药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之间取长补短增强疗效,或者产生新的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或照顾复杂的病情。桂枝与白芍配伍为仲景常用,其《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白
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学地位,手段在不断更新、转变。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研究性的教师,创新性的教师。教育不能单纯地成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的。学习了新棵标后,我简要谈谈个人心得。  一.确立创新性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用什么理念对待学生,结果不一样的。合适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参
期刊
【摘要】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更是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占很大的比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本文对目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计
目的:探讨CKD3~5期患者脑血管功能改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寻找CKD并脑血管病变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今后中药干预CKD并脑血管疾病提供辨证治疗依据。  方法:选择CKD3~5期非透
乘法口诀对我们来说可算是再熟悉不过了,可看到九九乘法口诀震撼英国顶尖中小学老师这样一件事后,突然对九九乘法表有了兴趣,同时外国的小朋友又是怎么计算乘法的呢?  同学告诉我在美国看到孩子们学数学用一种叫manipulatives的东西,觉得这东西对中国孩子来说没什么用啊。可后来想通了,外国人必须得用直观的形象才能进行数学思维。而中国人省了,直接用语言思维,速度很快。至于小圆点之类,跟manipula
期刊
【摘要】怎么样教好农村小学的小学数学?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当前的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倾听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其自学能力,以切实可行之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策略  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学生一般基础都
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笔者是处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初中音乐教师,所以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较了解,很多学生愿意学音乐并不是单纯对音乐学科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音乐是一门不用考试,不用费脑筋,比较轻松的学科。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音乐是一门“小学科”,但这却是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探讨了提高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堂有效性的一些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