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CBCT结合三维重建测量软件(Mimics和Dolphin Imaging)测量分析隐形矫治器MA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骨以及气道的变化,并将其与传统双板矫治器Twin-block进行效果比较,探讨两种矫治器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优势及不足,为临床方案的设计与矫治器的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完成治疗的下颌后缩儿童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0.5岁,根据矫治器不同分为隐形矫治器MA组(MA组)与双板矫治器组(TB组)各15例。收集正畸治疗前T0期、治疗后T1期的CBCT资料,采用Mimics、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颌骨、牙、上气道相关项目的变化,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矫治前后下颌骨长度变化:MA组下颌骨总长平均增加5.65mm(P<0.05),TB组下颌骨总长平均增加5.21mm(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矫治前后颌骨矢状向关系变化:MA组与TB组的ANB角分别平均减小 2.73°、3.40°(P<0.05),Wits值分别平均减小 4.66、4.63(P<0.05),两组间无差异。3.矫治前后颌骨垂直向关系变化:MA组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下前面高比ANS-Me/N-Me分别平均增大1.87°、1.40%(P<0.05),后前面高比S-Go/N-Me 减小 2.06%(P<0.05);TB 组矫治后 SN/MP、ANS-Me/N-Me 分别平均增大 2.81°、2.93%(P<0.05),S-Go/N-Me 减小 3.01%(P<0.05);两组间 SN-MP、ANS-Me/N-Me、S-Go/N-Me均有显著差异(P<0.05)。4.矫治前后前牙唇倾度变化:MA组、TB组治疗前后上切牙角U1-SN分别平均减小5.73°、6.56°(P<0.05)、下切牙角L1-MP平均增加2.79°、5.46°(P<0.05),两组L1-MP角间有显著差异(P<0.05)。5.矫治后两组间骨牙效应的差异:MA组治疗后覆盖减小的骨、牙效应分别占64.48%、35.52%,TB组治疗后覆盖减小的骨、牙效应分别占50.87%、49.13%。6.矫治前后气道的变化:MA组与TB组治疗前后气道总体积平均分别增加(5238.45±4207.10)mm3、(3852.99±1993.09)mm3(P<0.05),最小截面积各自平均增加44.14mm2、44.53mm2(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隐形矫治器MA治疗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的发育,改善颌骨间矢状不调,同时矫治后颌骨会出现顺时针旋转,但相较于双板矫治器旋转较小。2.隐形矫治器MA对前牙轴倾度的控制较好,前牙支抗的丢失较少,深覆盖的改善中得以获得更多的骨性效应。3.隐形矫治器与双板矫治器疗效均能有效增加口咽部及喉咽部气道体积,改善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