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至19世纪,在经历拿破仑独裁统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法国音乐文化不断地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一批反映时代文化的优秀歌剧作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声乐发展后,比才与圣桑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创作了歌剧《卡门》及《参孙与达丽拉》,这两部歌剧为19世纪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法国抒情歌剧的代表作。 本文最初在研究时,发现19世纪法国歌剧中,以女中音为主角的作品少之又少,而女中音这种“邪恶”形象的作品仅存《卡门》及《参孙与达丽拉》两部,对单纯分析这两部歌剧作品及其中咏叹调的文章较多,但将二者相结合分析卡门和达丽拉人物形象及咏叹调的作品几乎没有,以《哈巴涅拉》和《我心花怒放》这两首咏叹调为例谈女中音训练的文章也是几乎没有,所以本人就以19世纪法国歌剧《卡门》、《参孙与达丽拉》及其中人物和咏叹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哈巴涅拉》、《我心花怒放》两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结合实际声乐的训练学习关于女中音在技巧和表演方面的训练。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论述重点。 本文第一章简单介绍19世纪法国歌剧的发展和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第二章就女中音的发展和分类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本章中对意大利和法国19世纪女中音作品及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第三章对卡门和达丽拉的两首咏叹调《哈巴涅拉》和《我心花怒放》进行音乐及人物的分析;第四章本人以第三章所分析的两首咏叹调为例,并且结合实际声乐训练,就女中音声乐基础和表演的训练进行了论述。 本文就19世纪法国歌剧历史及19世纪法国与意大利女中音比较为铺垫,通过对《哈巴涅拉》和《我心花怒放》的音乐分析为主线,以此为例从而论述了女中音的训练,希望能够为广大女中音歌者提供学习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