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农业主要是绿洲农业,因绿洲的特性,决定其具有独特的农业类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紧缺、土地的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激发了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从新疆的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条件看,生态农业是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适宜之路。生态农业的突破点在于其生产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同时有足够的经济产出,以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稳定,以生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论文以新疆绿洲生态农业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经济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基于新疆绿洲农业的发展,综合运用文献查阅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规模影响因素、结构特征和效益分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概述了绿洲农业、生态农业和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研究文献,提出了研究思路,说明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界定了研究相关的概念,综述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地了解绿洲是干旱区独有的地理景观,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切合新疆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符合新疆农业现代化、农业专业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农业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做理论铺垫。然后,从规模、结构与效益三个角度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进行分析和评价。规模分析:根据影响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规模的因素构建规模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评价规模指标体系,发现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规模的评定系数逐年递增,说明了目前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规模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结构分析: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方法分析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结构,发现新疆生态农业的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效益低。同时得到,林业和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小,说明新疆生态农业结构在向合理化方向变动,部门结构趋向协调发展,但与农业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仍有一定差距。效益分析: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指标体系,说明2009年新疆绿洲农业是中级的生态农业系统。从2000年到2009年,新疆在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使得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效益逐年提高,主要体现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在已有的分析基础上,选择回归分析方法揭示规模、结构与效益三者的关系,根据回归结果表明生态农业的规模、结构对其综合效益呈现正向变动。由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可知,结构对效益的影响程度大于规模的影响程度,说明新疆生态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的空间。最后,针对实证的分析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提出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加强绿色经济意识、加快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制定生态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等建议促进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