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技术研究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我国农业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水稻病害,它的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2009年以来在广西、湖南等多个水稻主产区暴发,发生面积近500万亩,失收面积达10万余亩。目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机制、寄主范围、侵染和流行规律等基础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文献报道,而对抗性品种的培育、监测技术、组合防控措施等实用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湘中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现状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湘中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比较单一、多次重复使用单一药剂,造成防控效果欠佳。  作者在2012至2013年间进行了五组防控组合技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试验,包括:一、药剂拌种加施颗粒剂;二、单纯在秧苗期施杀飞虱药剂;三、药剂拌种结合秧苗期施药组合;四、拌种剂拌种加抗病毒剂处理;五、防虫网和喷杀虫剂育秧技术的联合使用。通过试验筛选出较优组合方式,并在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进行了示范验证试验。  组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的拌种,及施用抗病毒药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60%吡虫啉FS(优拌)在秧苗2叶1心期、移栽前3 d及移栽后7 d各喷一次25%吡蚜酮进行防治,防效为62.07%;30%毒氟磷WP800倍液在水稻秧苗3叶1心施药1次,防效为68.85%;移栽后7 d再施药1次30%毒氟磷WP800倍液,防效为78.49%。将三者进行组合防治是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即用60%吡虫啉FS(优拌)结合在秧苗2叶1心期、移栽前3 d及移栽后7 d各喷一次25%吡蚜酮进行稻飞虱防治,同时配合30%毒氟磷WP800倍液在水稻秧苗3叶1心施药1次,移栽后7 d再施药1次,防效达到85%以上。进一步通过大面积验验证和示范,结果显示:组合防控技术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白背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抗虫性品种的研究和应用在白背飞虱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水稻抗白背飞虱的机制无疑将会对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