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格架与构造演化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q_s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是龙门山以东、齐跃山以西、大巴山以南、大娄山以北的地区。它在构造上属于上扬子板块的一部分。面积约为25×104km~2。本文在大量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构造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航磁、重力资料、地震资料和DEM资料、ESR测年资料以及其他相应的地质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四川盆地的基底构造、地层结构等进行了研究。运用电磁反演资料、遥感资料、GPS监测资料、钻井资料(龙深1井)和穿越龙门山地区地质剖面等方法,对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剖析。运用构造层序和构造沉积资料,对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川西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环境:拉张环境(Z—P)→过渡环境(T—J)→挤压环境(K—现今)。基于川中隆起区基底相对坚硬,整个海相构造层形变微弱,地层纵、横向连续性好,川中隆起区在多旋回构造改造过程中只被为数不多的断层所切割,以发育低-微幅度褶皱构造样式为特点,盆地盖层浅部(即上古生界以上地层)主要发育相对宽缓的箱状褶皱构造的构造格架及构造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对川东隔挡式褶皱带的研究,先研究隔挡式褶皱带,进而分析了滑脱带(层)问题。盆山体系的研究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大地构造理论与模式以及其它地质理论发展的关键,论文最后运用盆山耦合理论对四川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史和构造作用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总之,论文始终围绕着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作用这个中心而展开论述的,通过对盆地宏观和微观构造演化阶段的研究,以及对部分构造作用过程的模拟,目的是揭示四川盆地在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的一系列的改造和复杂变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三七对骨重建负平衡和骨转换率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骨折处理基础上给以三七总皂苷治疗;在术后第3、5、7、10、14、21、28日观察两组
转向盘转速传感器是汽车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出信号的品质直接影响到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为了满足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转向盘转速测量的需要,本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形式,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与传统的消费模式相比,消费者行为呈现全新的特征。文章对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对影响消费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即获得巨大成功,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1994年由王颖导演拍成同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