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研究——以窣堵坡、支提堂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hi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为对象,通过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在建筑、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综合运用建筑历史、社会学、建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阶段地对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形制和组织的特点、手法等进行研究,不仅研究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要素--建筑单体的风格形制,而且还研究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内部各古国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建筑与外部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构起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历史发展的总框架。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佛教.印度教建筑背后蕴含的丰富象征意味,提取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艺术特质,从而把握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设计的内在机制。共分六部份进行论述:   在第二章中,从经济、社会、信仰、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探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在东南亚那些经过本土化的外来宗教,不但拥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力量,深深地渗透到东南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使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获得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其具有了一贯的、稳定的发展演变特点,并将东南亚的不同地区纳入到相同的建筑文化圈里。   第三章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教义,相应的宗教建筑兴起、发展的过程,理清了这几种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指明它们在新环境中所形成的混合性特点,以及在这种“混合”性宗教基础上所产生的新建筑形式--佛教-印度教建筑,并概述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在吸收印度宗教建筑艺术过程中的嬗变情况和发展脉络,为此后分阶段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从平面布局、立面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东南亚早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包括缅甸骠国建筑;柬埔寨扶南、前真腊时期的建筑;越南南部占婆早期的建筑;泰国堕罗钵底时期的建筑;马来西亚以及爪哇的早期建筑。分析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印度建筑、锡兰建筑间的联系,剖析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宗教义理。肯定了印度宗教建筑在早期对东南亚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指出东南亚人民并非一味的照搬,而是自发地融入本土的造型艺术和自己对外来宗教的理解,改变着外来建筑的形制,并找出一些在早期便已出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母题。   第五章在东南亚社会历史、宗教变迁的基础上,结合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断代,分历史阶段地对中爪哇、占婆、吴哥、蒲甘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形制和组织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刻画出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区域化过程和动态特征,总结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理清了不同地区佛教-印度教建筑间的共性与个性。此外,还对一些重要建筑进行详细剖析,分析其蕴含的宗教义理。提出可识别的各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此期演变完成,成就本民族经典的建筑表达。   在第六章中选取四个国家的建筑进行分析,其中占婆晚期和东爪哇的建筑代表了日薄西山的印度教-佛教建筑,泰国、老挝的小乘佛教建筑则代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一种新变体。通过对后期佛教-印度教建筑及其社会的分析,表明国力的衰弱使后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走向衰落,但本土化的理念却坚持了下来,建筑也因宗教的演变而在空间、形制、装饰上发生变化。而新兴的小乘佛教国家奉行朴素、独居的理念,因此寺庙规模变小,建筑形制也因宗教仪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极具特色的木构支提堂逐渐取代砖构、石构的圣殿。然而新建筑的创作从平面布局到建筑形制、装饰主题都深受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影响,反映了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色,但由于建筑材料的改换,锡兰建筑形制的引入,以及自身对各种优秀元素的创造性吸收,使建筑整体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七章是对第四至第六章所展现的建筑文化的提炼,概括了东南亚佛教一印度教建筑平面、立面、方位和装饰的一般性特点,剖析了这些形制背后蕴含的深刻宗教、哲学义理,阐明这些建筑特点都是东南亚天地人神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总结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强调中心意象(小乘佛教建筑以超序格局取代)、喜好超大尺度、展现生命律动的艺术特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居住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生存性需求演变到现在的舒适性需求:从过去只重视住区的数量转变到开始关注住
历史文化村落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作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客
现今,高速的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快速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人口集聚使城市产生了一系列制约的存在;生态、环境、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变成城市发展阻碍。
南宁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开始建城。   古城选址在南宁盆地中,邕江边,历史上曾经有过“晋城”、“唐城”、“宋城”,这些古代城池的建设都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问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