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为对象,通过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在建筑、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综合运用建筑历史、社会学、建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阶段地对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形制和组织的特点、手法等进行研究,不仅研究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要素--建筑单体的风格形制,而且还研究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内部各古国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建筑与外部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构起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历史发展的总框架。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佛教.印度教建筑背后蕴含的丰富象征意味,提取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艺术特质,从而把握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设计的内在机制。共分六部份进行论述:
在第二章中,从经济、社会、信仰、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探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在东南亚那些经过本土化的外来宗教,不但拥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力量,深深地渗透到东南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使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获得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其具有了一贯的、稳定的发展演变特点,并将东南亚的不同地区纳入到相同的建筑文化圈里。
第三章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教义,相应的宗教建筑兴起、发展的过程,理清了这几种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指明它们在新环境中所形成的混合性特点,以及在这种“混合”性宗教基础上所产生的新建筑形式--佛教-印度教建筑,并概述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在吸收印度宗教建筑艺术过程中的嬗变情况和发展脉络,为此后分阶段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从平面布局、立面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东南亚早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包括缅甸骠国建筑;柬埔寨扶南、前真腊时期的建筑;越南南部占婆早期的建筑;泰国堕罗钵底时期的建筑;马来西亚以及爪哇的早期建筑。分析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印度建筑、锡兰建筑间的联系,剖析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宗教义理。肯定了印度宗教建筑在早期对东南亚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指出东南亚人民并非一味的照搬,而是自发地融入本土的造型艺术和自己对外来宗教的理解,改变着外来建筑的形制,并找出一些在早期便已出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母题。
第五章在东南亚社会历史、宗教变迁的基础上,结合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断代,分历史阶段地对中爪哇、占婆、吴哥、蒲甘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形制和组织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刻画出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区域化过程和动态特征,总结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理清了不同地区佛教-印度教建筑间的共性与个性。此外,还对一些重要建筑进行详细剖析,分析其蕴含的宗教义理。提出可识别的各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此期演变完成,成就本民族经典的建筑表达。
在第六章中选取四个国家的建筑进行分析,其中占婆晚期和东爪哇的建筑代表了日薄西山的印度教-佛教建筑,泰国、老挝的小乘佛教建筑则代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一种新变体。通过对后期佛教-印度教建筑及其社会的分析,表明国力的衰弱使后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走向衰落,但本土化的理念却坚持了下来,建筑也因宗教的演变而在空间、形制、装饰上发生变化。而新兴的小乘佛教国家奉行朴素、独居的理念,因此寺庙规模变小,建筑形制也因宗教仪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极具特色的木构支提堂逐渐取代砖构、石构的圣殿。然而新建筑的创作从平面布局到建筑形制、装饰主题都深受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影响,反映了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色,但由于建筑材料的改换,锡兰建筑形制的引入,以及自身对各种优秀元素的创造性吸收,使建筑整体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七章是对第四至第六章所展现的建筑文化的提炼,概括了东南亚佛教一印度教建筑平面、立面、方位和装饰的一般性特点,剖析了这些形制背后蕴含的深刻宗教、哲学义理,阐明这些建筑特点都是东南亚天地人神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总结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强调中心意象(小乘佛教建筑以超序格局取代)、喜好超大尺度、展现生命律动的艺术特质。